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五部曲

 

【作者】 李显利

【机构】 内蒙古赤峰克旗新开地乡总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以精心设计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

    语文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他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的合理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二、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比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的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三、以提纲擎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题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分析文章。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⑵使用那些说明方法?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⑷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的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课文分析的方法。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于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 【发布时间】2014/1/11 17:06:33
  • 【点击频次】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