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职高生生态伦理观的培养

 

【作者】 施丽琼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职高生生态伦理观的培养

云南省晋宁县职业高级中学 施丽琼

  【摘 要】 生态伦理是联合现代生态学与伦理学的新兴综合性科学,生态环境危机是生态伦理观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每种生物都具有生命的公平地性,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然的选择,生态伦理道德的培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 职高学生;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道德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说它抽象,是因为它的形成是在具体知识的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从而达到一个根本性、自觉性的认识水平。职高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知识高速增长,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但要关怀他们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更要注意他们在具体知识的积累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因此,我们职业中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积极引导,以期促成把具体知识的积累的“量”飞跃成事物本质的认识。作为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的生态伦理观的培养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我们生物教学工作者身上。

  一、生态伦理观的概念

  所谓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生态伦理观就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人类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

  二、生态环境危机是生态伦理观提出的根本原因

  地球的资源非常有限,如果人类按照现行的方式和理念生活和消费,资源将很快损耗殆尽。2008610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超过了自身生态系统所能够提供资源的两倍。

  没有忧患,就没有意识的警醒和心灵的震撼,就不能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深层次上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深处价值观的危机,是生态伦理的危机,人类只有建立和培育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并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化、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为人们所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遏制生态危机。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通过人文浸润、生态伦理熏陶、生态道德的培育来解决生态问题是重要途径之一。生态伦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因此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和灌输生态伦理观

  1、生态伦理观指出各种生物生命价值均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职高生物课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因此同样是值得人类的尊重和保护的,虽然人类位于生物圈内巨大食物网的顶层,但是人类不是“地球村”的中心,更不是其他生物和自然界必须臣服的“主宰者”和“巨无霸”,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甚至是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都是地球进化中的一个环节,是人类发展和进化之行的伙伴和同行者,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和特权可以直接或间接决定扼杀甚至毁灭一个物种生存的权利。职高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有叛逆心理也有迷惘和彷徨,他们其实也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职高学生的定位,已经基本冲抵掉了他们取得巨大成功的机率。通过正当的途径无法让自己的人生引起社会关注,进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么,这群学生们就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体现自我。所以职高生生态伦理教育是职高生物教学的一个重点。如在上课时,讲述一只藏羚羊在逃避猎人的追捕过程中,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腹中将要生产的胎儿,竞双膝向猎人跪下求饶,眼前的一幕让猎人惊呆了,但他最终还是举起了枪,当猎人剖开了藏羚羊,看到了腹中的胎儿,感到了良心的谴责与震撼,他掩埋了藏羚羊和猎枪,从此成为了保护藏羚羊队伍中的一员,故事讲到这里,整个教室异常安静。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在青少年中树立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培养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存共荣的生态情感,让每一位同学切实认识到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人类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协同作用,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民生,注重公益事业等,营造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氛围,正是由于受到生态伦理教育的影响,在向灾区损款的过程中,出现了自觉自愿,争先恐后的感人场面,如汶川地震中,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同学们自愿捐款,并参加默哀,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2、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下转第17页)(上接第18页)好理想,它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点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因此,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勤劳、节约、简朴及注重内涵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浪费以及偏重外在形式的生活习俗,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联系起来,使人们遵从一种形式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介绍一些品德高尚的伟人俭朴的生活及光辉的一生,再对照现实中一些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行为,美丑尽显其中,正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所说的“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当我们将“地球村”归还给儿孙时,它应当是完好无损的。

  3、生态伦理是道德规范之一

  生态伦理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基础上开展的内涵更为深广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指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尊重生命以外的各种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并加以重视和保护,崇尚和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先哲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生态伦理观的表达“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推进生态伦理和道德教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需要。

  最后,只有当人类能够自觉控制生态建设的发展,并理智而友善的对待自然界时,人类与自然才会走向和谐,从而实现生态伦理的真正价值,我们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关于生态伦理学若干问题的述评》  湖北省科委情报局文献馆  杨梅云/文青

  [2]《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 叶平

  • 【发布时间】2015/1/15 9:19:18
  • 【点击频次】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