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着痕迹,放飞心灵
【关键词】 ;
【正文】
一、披文入情,以情激情,诱发孩子放飞心灵。
“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章不着痕迹的,一步一步地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配套教材中《妈妈的帐单》这一课文,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妈妈,谈谈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学生纷纷叙述之后,我接着说:“是呀,这是世界上至真至纯的母爱,正是因为有了母爱,世界变得更加温馨。”这样刚一上课,学生就被融入浓浓的亲情中,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哪儿是最令你最感动的呢?”学生都找到内容:“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进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细读这段话,一步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进一步提问:“这一段话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让你感动的呢?能给大家说一说吗?”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个性化的阅读,多元的理解,他们体会到:
①.“小彼得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②.“这篇课文教育我们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为家里做事是应该的,不应该索取回报。”
③.“妈妈是用全身心爱着自己的孩子。”
……
此时的学生已经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为了进一步披文入情,我又再次深情地问:“妈妈的帐单上为什么都是0芬尼呢?”从而让学生把目光从重点段转向全文,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崇高。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因为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从不计报酬。妈妈写0芬尼是想让彼得知道这一点” 用这样声情并茂的话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了学生对母爱真正的理解,体会到妈妈对儿子无私的、诚挚的、坚持不懈的爱。这时,学生的身心完全置于浓浓的母爱之中,孩子的情被诱发,心灵得以放飞。
只要我们篇篇抓着情,处处注重情,运用娓娓动听的描绘,巧妙的点拨,惟妙惟肖的体态,再加以适当补白,就会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更好地引起学生的联想,再造他们的想象和形象,诱发孩子放飞心灵。
二、营造氛围,平等对话,鼓励孩子放飞心灵。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亲切、慈祥、平等,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于是,我也试着走下讲台,把学生当作朋友。
比如在教《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我先出示小柳树的挂图,“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瞧,谁呀?看老师写,会亲切地叫叫她的名字吗?”“看见小朋友这么亲切,小柳树又带来了她的好朋友小枣树呢。”(出示小枣树的挂图)“也看老师写,也来亲切地叫叫她。”叫叫小朋友的名字,让学生读准课题,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了情趣盎然地进行下面的课堂教学,我让小朋友以选朋友的方式,到书上去找找描写你喜欢的朋友样子的句子,想想你的朋友怎么样,夸夸你的朋友。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这两个朋友,你喜欢哪一个呢?”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说:“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虽然在春天的时候不太好看,可是一到秋天,就会结出香甜可口的枣子,而且还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会夸奖别人。”也有一两个小朋友说喜欢小柳树的,我尊重他们的体验,鼓励他们说:“是呀,在春天的时候,她多漂亮呀。老师也喜欢美好的事物。再说,现在看到小枣树这么宽容,她也一定会学着夸奖自己的朋友了。”整个课堂都在认识新朋友,夸夸新朋友中度过。这样的课堂就是平等对话的课堂,是互动交融的情感启迪的课堂,是鼓励赏识的生命愉悦的课堂,孩子们都还在认识新朋友中,在夸夸朋友中,就了解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样子,不同性格,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孩子们想说的话都大胆地放飞出来了。这正如罗杰斯指出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好了师生关系,通过平等对话,才能鼓励孩子放飞心灵。
三、运用教具,举象生情,激发孩子放飞心灵。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开发孩子的右脑智力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关注这一点,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出示形象画面,举象生情,激发孩子放飞心灵。
如在教学《王冕学画》这一课中“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出示课件,学生一边看着美妙的图画,一边听我生动地描述:“看,满湖都是这粉红色的荷花,她们穿着碧绿的衣裳,滴滴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发光。”“我们闭上眼睛闻闻看,你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呱呱地叫个不停?还看到了什么在荷花上飞来飞去呀?”“大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蜻蜓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呢?你想说些什么呢?”有了课件逼真的展示,有了对文本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荷叶张开了怀抱,荷花露出了笑脸。”“清风吹来,荷叶像在跳舞。”“荷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像宝石,像珍珠。”……这种丰富的联想正是右脑形象思维积极配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直观教学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画面,更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兴趣已化为学习的内驱力,有一种想急于表达自己心情的冲动,于是孩子们有感而发,心灵得以放飞。
四、依托生活,移情体验,激励孩子放飞心灵
体悟情感,重在“移情”,贵在“入境”。课堂上,我们要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就要依托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用心灵去感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葡萄沟》时,在学生了解了吐鲁番的葡萄长得又大又好又好吃时,我设计了三个情境:1、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吐鲁番的葡萄吗?2、如果你是到吐鲁番旅游的人,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了五光十色的葡萄,又会怎么夸它呢?3、你家就在吐鲁番,见到了游客,又会怎么招待呢?三种情境、三个人物的不同介绍将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了学生,并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时候学生又会积极主动地研究文本语言,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而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呼唤,以情激情,以思引思,以诚见诚,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运用教具,举象生情,依托生活,移情体验,将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落痕迹地渗透其中,课堂一定会迸射出生命的火花,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无痕的艺术殿堂。
不着痕迹,放飞心灵
新疆吐鲁番市第一小学 苟佩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低效现象。而观摩名家名师的课堂时,发现孩子们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往往有着精彩的“课堂生成”。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名家名师的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而我们的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痕迹太浓,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限制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动的学习能力,无形之中禁锢了他们飞扬的心灵。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我深入研究名家名师的教学教法,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教学中不着痕迹地放飞孩子的心灵。
一、披文入情,以情激情,诱发孩子放飞心灵。
“情”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章不着痕迹的,一步一步地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配套教材中《妈妈的帐单》这一课文,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妈妈,谈谈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学生纷纷叙述之后,我接着说:“是呀,这是世界上至真至纯的母爱,正是因为有了母爱,世界变得更加温馨。”这样刚一上课,学生就被融入浓浓的亲情中,奠定了整堂课的情感基调。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哪儿是最令你最感动的呢?”学生都找到内容:“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进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细读这段话,一步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进一步提问:“这一段话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让你感动的呢?能给大家说一说吗?”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个性化的阅读,多元的理解,他们体会到:
①.“小彼得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②.“这篇课文教育我们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为家里做事是应该的,不应该索取回报。”
③.“妈妈是用全身心爱着自己的孩子。”
……
此时的学生已经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为了进一步披文入情,我又再次深情地问:“妈妈的帐单上为什么都是0芬尼呢?”从而让学生把目光从重点段转向全文,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崇高。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因为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从不计报酬。妈妈写0芬尼是想让彼得知道这一点” 用这样声情并茂的话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了学生对母爱真正的理解,体会到妈妈对儿子无私的、诚挚的、坚持不懈的爱。这时,学生的身心完全置于浓浓的母爱之中,孩子的情被诱发,心灵得以放飞。
只要我们篇篇抓着情,处处注重情,运用娓娓动听的描绘,巧妙的点拨,惟妙惟肖的体态,再加以适当补白,就会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更好地引起学生的联想,再造他们的想象和形象,诱发孩子放飞心灵。
二、营造氛围,平等对话,鼓励孩子放飞心灵。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亲切、慈祥、平等,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于是,我也试着走下讲台,把学生当作朋友。
比如在教《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我先出示小柳树的挂图,“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瞧,谁呀?看老师写,会亲切地叫叫她的名字吗?”“看见小朋友这么亲切,小柳树又带来了她的好朋友小枣树呢。”(出示小枣树的挂图)“也看老师写,也来亲切地叫叫她。”叫叫小朋友的名字,让学生读准课题,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了情趣盎然地进行下面的课堂教学,我让小朋友以选朋友的方式,到书上去找找描写你喜欢的朋友样子的句子,想想你的朋友怎么样,夸夸你的朋友。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这两个朋友,你喜欢哪一个呢?”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说:“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虽然在春天的时候不太好看,可是一到秋天,就会结出香甜可口的枣子,而且还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会夸奖别人。”也有一两个小朋友说喜欢小柳树的,我尊重他们的体验,鼓励他们说:“是呀,在春天的时候,她多漂亮呀。老师也喜欢美好的事物。再说,现在看到小枣树这么宽容,她也一定会学着夸奖自己的朋友了。”整个课堂都在认识新朋友,夸夸新朋友中度过。这样的课堂就是平等对话的课堂,是互动交融的情感启迪的课堂,是鼓励赏识的生命愉悦的课堂,孩子们都还在认识新朋友中,在夸夸朋友中,就了解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样子,不同性格,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孩子们想说的话都大胆地放飞出来了。这正如罗杰斯指出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好了师生关系,通过平等对话,才能鼓励孩子放飞心灵。
三、运用教具,举象生情,激发孩子放飞心灵。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开发孩子的右脑智力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关注这一点,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出示形象画面,举象生情,激发孩子放飞心灵。
如在教学《王冕学画》这一课中“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出示课件,学生一边看着美妙的图画,一边听我生动地描述:“看,满湖都是这粉红色的荷花,她们穿着碧绿的衣裳,滴滴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发光。”“我们闭上眼睛闻闻看,你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呱呱地叫个不停?还看到了什么在荷花上飞来飞去呀?”“大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蜻蜓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呢?你想说些什么呢?”有了课件逼真的展示,有了对文本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荷叶张开了怀抱,荷花露出了笑脸。”“清风吹来,荷叶像在跳舞。”“荷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像宝石,像珍珠。”……这种丰富的联想正是右脑形象思维积极配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直观教学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画面,更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兴趣已化为学习的内驱力,有一种想急于表达自己心情的冲动,于是孩子们有感而发,心灵得以放飞。
四、依托生活,移情体验,激励孩子放飞心灵
体悟情感,重在“移情”,贵在“入境”。课堂上,我们要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就要依托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用心灵去感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葡萄沟》时,在学生了解了吐鲁番的葡萄长得又大又好又好吃时,我设计了三个情境:1、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吐鲁番的葡萄吗?2、如果你是到吐鲁番旅游的人,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了五光十色的葡萄,又会怎么夸它呢?3、你家就在吐鲁番,见到了游客,又会怎么招待呢?三种情境、三个人物的不同介绍将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了学生,并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时候学生又会积极主动地研究文本语言,调动所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而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呼唤,以情激情,以思引思,以诚见诚,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运用教具,举象生情,依托生活,移情体验,将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落痕迹地渗透其中,课堂一定会迸射出生命的火花,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无痕的艺术殿堂。
- 【发布时间】2015/1/25 17:14:06
- 【点击频次】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