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初探

 

【作者】 梁旭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初探

 

广西容县容州镇第三中学 梁旭明

 

 

  【摘 要】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即便这样,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阅读教学困于传统,走入误区,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反思,积极采取有效对策。
  【关键词】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误区;对策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是摆在语文老师眼前的一个大课题。然而,面对课程改革的滔滔之势,乡村教师却望洋兴叹,举步维艰。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并不感到乐观。语文教师没有引起对阅读教学改革的足够重视,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创新实际上只流于口头上、形式上。阅读教学困于传统,走入误区,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大量农村初中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知识面狭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缺少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甚至停留在小学四、五年级水平,回答问题语不通,意不顺,结结巴巴,根本不能形成一种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的氛围。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阅读教学的不良现状固然有其特殊的条件限制,但更重要是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出现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学生,轻教师。
  笔者对本校的语文教师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多数教师自我评价爱读书、在读书,但阅读频度高的却首推“教参”!每天业余阅读时间为0.5小时的教师占三分之一以上,多数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其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一个教师停止学习,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不能分辨课文的优劣,不能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又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世界中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
  二、重默读,轻朗诵。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片面的把“阅读”理解为“看书”,而忽略了阅读的另外一种形式——朗诵,这是一大误区。虽然课程表也安排有早晚读,可好多老师都是去象征性的逛逛、站站,然后一走了之,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引起足够重视。其实,朗诵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强调不仅要读,还要多读、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却几乎让人给遗忘了。
  三、重教读,轻自读。
  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也容不得独立思考。走进这一误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自读能力不是靠教师“讲”或“听”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悟”后“练”出来的。
  四、重课内,轻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也批评过这种现象:“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3] “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4]由此可见,单凭通过教材的学习来培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以附录的形式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充实了知识。
  五、重校内,轻校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很难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事实上,农村初中历来就没有重视校外实践活动教学的习惯,校内和校外的联系几乎可算是脱节的。一方面,就学生个体来说,开展校外学习活动有条件上的限制。城市里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多,而在农村里呢,可利用的东西太少了。另一方面,就学校来说,近年来,越抓越紧的所谓“安全教育”相当程度上“消灭”了农村初中校外集体教学活动,甚至连每年至少一次的春(秋)游都不复存在。学生要走入社会广阔天地中去实践学习,没有老师一定的指导,只能是“盲人摸象”了。
  六、事前轻计划,事后轻评价。
  就拿课外阅读来说,大多数学生不能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不能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无法达到新课程提出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阅读任务。建立语文阅读训练及成果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评价机制,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及学习成果作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点上,有的教师只用一两套测试题给敷衍过去了。
  针对这些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本人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面对新课程,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数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那么,在新课程目标的召唤下,广大教师就得率先垂范,脚踏实地营造读书的氛围,自己读出水平,且别具见解,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注重诵读教学,养成诵读习惯。
  朗诵有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密切读和写的联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声情并茂的文章,这类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如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朗读,让学生养成习惯,让他们在读中感受,产生强烈的语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探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它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材中很多课文在题材、立意、语言、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联系点。若能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必能在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如学完《小石潭记》一文后,可引导归纳该文与同单元《记承天寺夜游》等游记散文在写作特点和人物思想上的异同。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积极地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科学引导,保证课外阅读“质”“量”双收。
  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安排课外阅读呢?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分辨是非能力差,常因其选择读物和阅读方法的错误,造成不良后果。现在,农村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针对此况,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尤其要认清形势,加强阅读指导。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优良读物。这些读物具有现实的内容,直观的叙述,优美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情节,体系科学,十分适合农村学生理解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保证阅读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同时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通过“以读促写”、同学间组织交流等方式来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活动。
  五、走出校门,开展“大语文”学习。
  正因为有种种限制,我们更应该提倡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现在农村的发展早已不属于我们那落后的观感印象,电脑空调进农家已不是新鲜事。而且农村学生身处清幽环境,过惯清苦生活,对“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有深切体验,在理解鉴赏大多中国文人返璞归真式的传统作品上,比城里学生优越得多。教师要充分挖掘当地具有特色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丰富阅读的内容。如经济结构的变化、种养技术的进步、灌溉水利的作用(六冯“飞天渡槽”),甚至本地“师公”文化或特有的“一村一节,宴请宾客”的习俗等,都可以作社会调查的对象,这样延伸有利于使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六、建立语文阅读训练及成果的评价机制。
  除了在课内对语文阅读训练情况作检查外,平时对阅读训练成果的评价也很重要。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需要课内外结合在量和质两方面入手。量的评价比较直观,只要对学生读过多少书作一个登记,适时进行反馈即可。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质的评价注重平时的阅读考查上的训练,精心设置试题,检验学生训练的实际效果。质的评价更灵活的就是平时的各项活动,如: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更应乘着这股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其要求,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共同努力,走出误区,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努力开创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版
  [3]胡明道《阅读教学现状探因》,《语文教学通讯》 2001.7A
  [4]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
  [5]何伯素 吴军等编著《中学语文教师手册》 南方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6]陈萍《精心指导学法 培养阅读能力》《教改探索》1998年第5期

 

  • 【发布时间】2015/3/15 11:05:39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