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建构理论指导下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作者】 金小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建构理论指导下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初级中学 金小艳

 

  【摘 要】 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构建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原理也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人的行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和影响的,在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进步。本文根据这个原理,主要阐述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以期能够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中学数学;建构理论;主观能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而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仅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硬性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与现代教育理论不相适应,同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智慧、引导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成为了现代中学教育中的一个科研课题。
  一、 建构主义理论及主观能动性的概念及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课堂中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对新知识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不能以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为目标,而应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有效地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也就是这个道理,面对问题被动的去接受老师的讲解,不如主动去探索研究,解决掉它。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但记忆效率高,而且理解的程度也会比一般的同学要深入。那么在中学的课堂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
  首先,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3-5分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让学生带着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来参与本堂课的教学,这样可以,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始终在这节课上寻找、探索自己心中那个不懂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在大脑中建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主要手段。
  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讨论与交流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同时也是知识建构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全班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合作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学生互相帮助、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小组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从而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丰富活动经验和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
  第三,合理设置开放性题目也可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习题的核心主要是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开放式习题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多向性以及灵。这类习题有利于拓展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思路更加开阔,能够使原本机械地学习方式转化为探究和创造,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开放式习题,可以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中的再生知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重视平时教学中开放式习题的设计,教师可采用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开放式习题的设计,如班级组织同学参观科技馆,全班总人数为58 人,售票处规定单人票价为 2 元 / 张,团体票价为 10 人 /15 元,请同学给出最佳的购票方案。学生会做出如下思考:若是买单人票 2元×58=116 元,团体票则是 15 元×6=90 元,如果两种票合买则是 15 元×5+2 元×8=91 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购买团体票是最省钱的。利用这样的习题,学生会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去比较哪种方法更经济。这样其实就是利用开放性习题来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找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一些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充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运用诸如愉快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方面,不要单一化,死板化要力求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探讨、交流合作、主动探索、亲身实践的教学氛围,创建学生学习开放、民主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邵素华.新课标下中学数学开放教学的有效实施[J].考试周刊,2008年.
  [2]李仁义.中学数学“愉快教学法”浅谈[J].理工,2012 年02月下旬刊
  [3]胡宗福.中学数学开放教学的尝试与探索[J].天津教育,2011(7).
  [4]马琴.中学数学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年08月.
  [5]林雅嵘.中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科教文化
  [6]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7]李树清.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6).
  [8]陈倩.中学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9]付天贵.中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 【发布时间】2015/3/15 11:16:57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