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论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
【正文】
一、教“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师要把部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辅助教学,注重准备与指导工作,并协助收束。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有些内容浅显的文章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读,教师加以点拨和肯定既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更能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有些文章适合分角色读,教师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教学《背影》、《春》、《皇帝的新装》等课中,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充分利用角色语言再现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同时,通过带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老师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提的不同问题反映出了他们在某些知识点上的不足,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在问答与讨论中,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既解决了问题,又增长了见识,还让思维得到训练,一举多得。
3、作业,让学生参与设计
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命令学生必须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作业,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倦的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在给学生设计做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作统一的要求。甚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作业,这样学生既能很好地完成,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不会因为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产生焦虑和厌学的情绪。我还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
1、激发阅读爱好,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爱好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爱好,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我们通常通过举办一些简单的课外活动:如“美文赏析”、“读书小竞赛”、“成语接龙”等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爱好,增强他们的课外阅读动力。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加上农村学生的条件较差、见识少,接触的课外书籍范围有限。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这样就难以提高阅读的质量。这就需要老师要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认真上好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活动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本”:日记本、小作文本、摘抄本。规定每周写一则日记,一篇命题小作文,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以及好的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规定在哪一段时间里读什么书,写什么作文或日记。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既有针对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意志毅力心理品质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可以组织一些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定期举办一些相声小品、辩论会等,让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编写剧本。这样可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及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浅论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小学 杜育轩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大多教师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新课程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好语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教“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师要把部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辅助教学,注重准备与指导工作,并协助收束。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有些内容浅显的文章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读,教师加以点拨和肯定既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更能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有些文章适合分角色读,教师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教学《背影》、《春》、《皇帝的新装》等课中,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充分利用角色语言再现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同时,通过带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老师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提的不同问题反映出了他们在某些知识点上的不足,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在问答与讨论中,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既解决了问题,又增长了见识,还让思维得到训练,一举多得。
3、作业,让学生参与设计
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命令学生必须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作业,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倦的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在给学生设计做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作统一的要求。甚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作业,这样学生既能很好地完成,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不会因为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产生焦虑和厌学的情绪。我还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
1、激发阅读爱好,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爱好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爱好,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我们通常通过举办一些简单的课外活动:如“美文赏析”、“读书小竞赛”、“成语接龙”等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爱好,增强他们的课外阅读动力。
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加上农村学生的条件较差、见识少,接触的课外书籍范围有限。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这样就难以提高阅读的质量。这就需要老师要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认真上好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活动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本”:日记本、小作文本、摘抄本。规定每周写一则日记,一篇命题小作文,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以及好的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规定在哪一段时间里读什么书,写什么作文或日记。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既有针对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意志毅力心理品质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可以组织一些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定期举办一些相声小品、辩论会等,让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编写剧本。这样可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及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魏书生说:“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 【发布时间】2015/5/7 13:53:01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