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孟宪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镇中学 孟宪芝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何使这一教学要求转变为现实中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构,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能力、完善其人格。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在授课方式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很少。教师讲解充满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说、写的过程,容易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
  2、在思维拓展上,历史问题的设置“假问题”多,创设情境和激发思维少。
  在历史课中“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是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学生简单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或者用“是”或“不是”回答,这样的问题用多了,明显影响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很难达到高效优质的目标。
  3、在对历史的认识上,欠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对历史结论的记忆,忽视了历史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所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理性记忆为主,缺乏感性的认识,久而久之历史教学完全忽略了历史信息的关键性作用。
  4、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认识能力差,忽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详解课本基础知识的细节,忽略学生对一节课或者一单元整体知识的把握,导致学生记忆基础难度大,知识的衔接能力、整体认识能力差;同时历史教学缺乏时代性,不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正关怀。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新形势,我们需要高效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与学上有所创新有所改革。由历史知识的“转达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构造者,促使学生由继承者变化为加入者;由历史的“权威”和“独裁者”变化为历史教学的加入者和学生学习的相助者,师生以同等的身份加入教学的全历程,引领学生进入辽阔的历史学习天地;由教学的“管理者”变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体贴门生的全面生长,引导学生健康生长,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应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整改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1、在学习有关“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方言,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对这些新奇,陌生的语言一窍不通,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后,再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公布出来,学生们在对比“各式各样”的“翻译”后,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2、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并在活动开始前讲明“游戏的规则”:①了解并掌握导游的基本常识;②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某一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撰写导游词和安排旅游路线;③每个小组的表现时间在5~8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游戏,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严谨枯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教学效果也见效甚微。新课程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思维,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开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的描述,自行编排出有关“原始农耕”的小品或话剧并在班级中按序表演。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其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地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起色。
  五、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一)课前合作,消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教材较之于初中历史教材,更注重于理论和分析阐明,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在个人预习教材时,要想理解教材,均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合作预习来消化教材,具体要完成以下工作:
  1、共同划出重要知识点。
  2、在疑难处标记,协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
  3、做好读书笔记并相互交流。
  (二)课上合作,解决难题
  1、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掌握教材,我们往往在每一节中就重点、难点和争论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这一节时设置的问题是:(1)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是如何侵华的?中国各政党各阶层分别采取什么对策?结果怎样?(2)有人说,如果蒋介石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更不会有国共第二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两道题涉及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基本史论,一般学生单独都不能很好地解答,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合作讨论中运用辨别、概括、比较等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概念,获得新的洞察力。
  (三)课后合作,探索未知
  历史课堂教学时,教材上的许多问题不能作深入广泛地探讨,更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不全面,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和积极的探究,通过大胆实践和仔细验证,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尽绵薄之力。

 

  • 【发布时间】2015/12/8 19:23:06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