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效率

 

【作者】 刘龙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效率

 

新疆巴州博湖县中学 刘龙玲

 

  在45分钟的课题教学结束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效率?事实上,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过程,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发展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手段,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老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后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一、作业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作业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学生作业我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用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学生以形成能力的一种实践手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业包括①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参考资料、文化和科技读物等;②口头作业,如朗读,背诵课文等;③书面作业,如回答问题,演算习题,作文,绘制图表等;④实践作业,如课外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可以说,作业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思维活动。
  学生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内化自己的能力,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窗口,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那么作业又有什么功能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作业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三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并且产生知识迁移;四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五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既没有时间的限制,又没有空间限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看到,作业在改善学生与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关系,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等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外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过多关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外练习的研究和改革。因此,课外作业成为一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内、课外作业缺乏区分,作业机械重复。由于许多老师对作业功能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清楚的认识,过多地强调作业巩固知识这一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把“熟能生巧”作为法宝,同样题型的作业,课内做1道题,课外用3道题来巩固;或者同时准备两套练习卷,课内做A卷、课外做B卷。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没有创新。二是作业内容大一统。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布置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作业,但一样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是不同的,容易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差生又“吃不了”的状况;一样的作业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作业形式封闭、单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练习册或补充习题册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四是作业布置随意、量多:我们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间都放在下课或下课前几分钟,可以说是为布置而布置,看看我们的教案吧,每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必有“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五是作业批改方式陈旧、老套。目前,学生的作业都习惯上由课代表收齐后交给老师,老师打上“√”或“×”,然后打上等第(A、B、C、D)发还给学生,有错的就订正,直至老师打上“√”为止,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的作业批改枯燥而乏味。
  三、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要将作业中的教师行为转变为学生的行为,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形式、内容、完成方式,让学生自己留作业,体现作业中的层次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 而是学生完成作业的“伙伴”。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总之,数学作业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只有这样,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游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享受。

 

  • 【发布时间】2015/12/8 19:35:43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