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略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一、自主探究,培养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前人的经验,忽视学生的经验与体会。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机、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的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面广,遇事有主见,不再畏师和畏上,他们渴望参与。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回想以往的思品课,老师就像讲看图学文一样,一幅图一幅图地讲,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看,老师一个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循规蹈矩地回答,孩子们被动地接受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以往的“填鸭式”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缺乏说服力。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去积极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找寻,用自己的大脑去辨析思考,从而使学生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合作互助,培养协作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地能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上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新教材编写中,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其意图是要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对话的过程中,“教材中的儿童”不断向“教室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
2.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效率。新教材有一个创新之处是安排了留白。留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了方便。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以,要充分使用留白,发挥好教材的资源
三、多元评价,激活课堂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评价多元化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在当前的课堂评价方式中,教师往往以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让人感觉教师的课堂评价比较呆板。或者,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因此,课堂评价要力求多元化。适宜的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而且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你真棒”,左一个,右一个充斥课堂,而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注意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创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尊重孩子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导向,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实处。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略探析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明河小学 张来乾 宋曰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自主探究,培养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前人的经验,忽视学生的经验与体会。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机、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的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面广,遇事有主见,不再畏师和畏上,他们渴望参与。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回想以往的思品课,老师就像讲看图学文一样,一幅图一幅图地讲,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看,老师一个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循规蹈矩地回答,孩子们被动地接受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以往的“填鸭式”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缺乏说服力。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去积极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找寻,用自己的大脑去辨析思考,从而使学生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合作互助,培养协作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地能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上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新教材编写中,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其意图是要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对话的过程中,“教材中的儿童”不断向“教室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
2.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效率。新教材有一个创新之处是安排了留白。留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了方便。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所以,要充分使用留白,发挥好教材的资源
三、多元评价,激活课堂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评价多元化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在当前的课堂评价方式中,教师往往以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让人感觉教师的课堂评价比较呆板。或者,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因此,课堂评价要力求多元化。适宜的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而且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你真棒”,左一个,右一个充斥课堂,而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注意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创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尊重孩子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导向,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实处。
- 【发布时间】2015/12/8 19:40:45
- 【点击频次】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