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作者】 梁佑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重庆市巫山县秀峰中学 梁佑安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仅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以之和同仁们相互学习与交流。
  一、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我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这一核心任务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并用心精选习题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我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能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3、以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我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此外,习题课还应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应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上。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 【发布时间】2015/12/8 19:41:00
  • 【点击频次】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