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试论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 张正贵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试论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切入点

 

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张正贵

 

  【摘 要】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受到重大冲击,限制教育的发展。于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被运用于课堂、课外教学当中。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其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便于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辅助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物理教学;物理现象;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在趋势,但在物理教学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地方。特别是如何找到多媒体使用的最佳切入点。即在什么时候运用,以何种方式运用,如何能更有效地运用。考虑到目前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物理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现代教学课堂要求,我认为多媒体引入物理课堂,可以从这些角度作为切入点。
  一、 以展现生动、丰富的物理形象作为新课引入的切入点。
  教材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形象,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模型,都采用物理过程简单化,物理条件理想化,物理情境纯粹化的方式处理,但正是因为这样处理后显得太直白,本来鲜活的物理形象也黯然失色,甚至与生活现状相差太远。除课本上提供的典型形象以外,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图片、动画、场景用以丰富物理形象。这样一方面作为对课本的有益补充,使所描述的形象更完整、充实,也可以使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还原;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再则从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获得的角度来看,可用计算机处理,将这些形象、图片、场景抽象成表象,再从表象进一步抽象成为概念,为概念的建立和记忆提供准确的表象。
  二、以实验教学作为展现物理过程的切入点。
  一些物理实验现象进行得太快,稍纵即逝,有的物理现象太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有的形象太小,有的形象太大,有的过程太复杂需要分解成小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很难实现,而多媒体能很容易地改变时空,适时的恰当地展示出来。运用计算机通常可以用两种方式解决:一是用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动画模拟实验;另外还可以用数字摄影仪将真实实验拍摄入计算机,实现快放、慢放和重复播放,动态地反映过程;甚至能把不同时空的状态合成在一张图片上,这样物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一目了然了。甚至还可以将图片转变成三维立体图形,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地解决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水平限制而不能正确形成的物理图景、物理过程。
  例如,用动画模拟小球竖直落下与正下方的弹簧发生作用的过程的6个过程,不知会传统讲解、画图和用公式推导简单多少倍,而且学生脑海中一旦形成了这种图象,会很难忘记的。关键是他们一旦他们形成了物理问题解决的情境分析法,对学好物理是大有裨益的。
  三、 在新课或习题课的教学中以形成物理模型作为切入点。
  没有有效建立或缺少正确的物理模型是造成学生学不好物理重要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使物理规律,定律定理,物理过程简化、理想化为模型,而多媒体能很容易地实现,并且能方便地多次再现,为学生理解运用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能通过大量存储在脑海中的模型,通过进行较简单的结合、对比、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思维手段,达到创造性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讨论光滑的斜面上的球体其受到挡板对它的作用力随挡板与斜面间的夹角变化过程中的最值问题”,与“讨论两根细绳吊一重物,其中一根绳子的方向保持水平不变,另一根的一端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时它受到物体拉力的最值问题”,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物理模型,但只须经过简单的抽象,就能形成“已知合力大小与方向及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最值”这样的物理模型,用计算机播放此模型的动画,分力方向改变时大小变化的情况便历历在目了,既生动又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形成模型,对突破力学难教难学,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 习题课时可以“提供变式,促进知识迁移”为切入点。
  学生脑海中只有一些物理模型是不够的,解决不了纷繁复杂的物理问题,而且没有足够变式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定势,思维的创造性也会受到抑制。教师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过程,实质上是提供变式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变式,有时反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出现思路和混乱。多媒体能轻松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常见的物理模型中加入条件控制,物理模型根据不同的条件作相应的改变,生动而形象,学生将不同条件的模型之间的转化关系弄清楚了,解决问题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例如,传统教法讲解斜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平行于斜面,大小可变的外力作用时可能的6种状态,让绝大多数同学理解,恐怕是事倍功半,而且过一段时间学生又会混淆,因为这些不同的变式非常相似,但作用效果却完全不同,但如果改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变显得容易多了,而且生动的物理过程能随时在学生脑海中准确再现,自然是事半功倍。
  五、 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切入点。
  教师运用高新技术其本身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求知欲的激发和最好的榜样。从表现形式上看,多媒体展现的物理过程和控制条件形成的物理变化及通过三维立体图象展现的物理情景,均会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可能,效果自不待言。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也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与艺术,所以在多媒体的引入与使用上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需要而定。不过找准引入多媒体的切入点,对解决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体现出来的效果不会只是多用一种新的教学工具,而对丰富学生脑海中的物理形象,展现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促进知识的迁移,甚至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胡天文  陶杰 周庆芳,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2]辛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何连春,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36:20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