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语文课中对话的重要性

 

【作者】 王正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语文课中对话的重要性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西山学校 王正艳

  【摘 要】 “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不仅是口语交会,更是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原则。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 语文;对话;教学;目标;特点;原则;策略;模式;评价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话理论如何与中国国情相沟通、如何应用对话理论来指导教学,将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我们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一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生态的角度看,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2、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3、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4、危险的“花盆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由此造成的弊端是:(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2)有效性缺失:学生缺少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普遍存在。(3)创造性缺失: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忽视情感性培养;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简单的重复的劳动。落后封闭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独立自觉、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公民,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者,“相处、相遇、相知”也:“话”者,“交流、交换、交际”也。“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自然、社会进行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学。

  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更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去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更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更注重学习群体之间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更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1.和谐性。《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2.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当然,教学民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以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4.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课堂对话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了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的“意义”更是在对话中生成的。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而且,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

  • 【发布时间】2015/1/15 11:53:50
  • 【点击频次】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