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的“错误”

 

【作者】 黄金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的“错误”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二小学 黄金丽

  【摘 要】 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由错误感觉转向正确思考的过程是重要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 数学教学;正确诱导;分析错误;获取正确认知

  现代的教育教学中,讲究的更多是课堂的高效性,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而高效的,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它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其特有的“精彩”之处。

  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

  一、要有容“错”心理。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对待错误,有的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可以想到,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这一点,我们老师应该明白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二、学会用“错”来引导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是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1、找准错误,寻找起点。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二年级简便计算:110 55 45,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10 –(55   45)。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购物比较熟悉,所以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明同学过10岁生日,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45元,爸爸付出11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5545);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110-(5545)。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

  如三年级两步应用题:“桃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645;②3×456;③(456)÷3;④(456)÷3;⑤45÷36;⑥45×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学会诱“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认知能力。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犯错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专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而学生的认知“错误”,对于一节课堂教学来说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教学才是美的,课堂才是活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教师也才是最优秀的。 

  • 【发布时间】2015/1/15 12:04:47
  • 【点击频次】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