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作者】 康 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桥中学 康 莉

 

  【摘 要】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地位愈发重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科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是落实了初中思想品德科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德育功能

  为了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程要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任务。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地位显得愈发重要起来。这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中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身教学技能的创新活动。为了实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笔者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与研究。
  一、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一,农村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不重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其二,学校的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微弱。
  其三,农村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专业教师;不少思想品德教师仅仅侧重知识的传授,不关心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可见,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功能缺失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是来自青少年自身原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虽然有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独立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感。为了寻求心灵的满足,不少青少年就把一些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当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部分农村学生的生活中,来自道德的约束较少,缺少道德修养。这样,低俗的文化就有机会扭曲青少年的道德观,削弱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容易步入歧途。
  第二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管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极有可能在遇到一些困难后,因无法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广西南宁市的青少年邓某,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当其沉迷于网络游戏后,为了拿钱上网而打伤了年迈的奶奶。
  第三是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往往侧重中考科目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现在教师的绩效和评优多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不专研、不创新,大搞题海战术;特别是思想品德改革为闭卷考试后,有些教师又恢复到要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甚至,是他们对思想品德感到厌倦,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难以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三、应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有效策略
  1.更新观念,关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农村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重视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培养,及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了解的四个理论支撑:
  第一,道德学习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侧重实现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提高道德水平不能依靠灌输知识,应该依靠道德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做到“动子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道德学习论的具体方法。第二,生活德育论。道德源于生活,教师的德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材料要真实、鲜活和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做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第三,德育美学论。德育要有美感,追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用美好的语言、行为、事物来感召学生,以美感唤醒美好,升华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四,德心融合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生活、老师生活中的富有情感的内容结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真挚情感的内容才能有更多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上好思想品德课,农村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了解的前沿理念:
  第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知识来源:一是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自己的知识,三是教学互动过程中可能形成的新知识。教师设计一节课用到的知识应该宽于、高于教材,树立起大的教材观,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来教”的转变。教师要努力做到课堂上所有知识的运用都服务于落实教学目标。第二,五位一体的教师角色定位:一是教学的组织者,二是教学的参与者,三是教学的引导者,四是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五是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第三,重视课堂的情感参与。教学中多运用对话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自身的经历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从而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平等的参与课堂、交流情感、收获新的知识。第四,重视和谐课堂的创设。和谐课堂的创设需要三个要件:一是师生关系和谐,二是师生地位平等,三是师生间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观念,并且贯彻于实际教学活动中。
  2.教学设计多用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现在的农村学校已经实现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帮助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景中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手段都是一个载体,以载体来充分展示教学的艺术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多思考的是如何把课上好、上实,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有创新、有实效性。所以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不求多,要求精!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推动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组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既能落实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能落实教学的德育要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七年级课本的《创建新集体》一课,因为有男生、女生“站报纸”比赛,课堂就比较活跃,他们对合作的理解和其对班级重要性的认识都比较深刻。又如在讲到《对不良诱惑说“不”》时,教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手法,让学生课前按导学自学课本,课上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落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同时,这样的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
  设计一节思想品德课时,教师还应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将学生关心的身边趣事、家乡新变化、时政大事添加进课堂中,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也会期盼上思想品德课,爱学习与思想品德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这就实现了师生的双赢。
  3.加强家校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德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工作,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情”和“理”的力量。教师的“行动”中彰显的道德,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道德水平定能有所提高。
  总之,农村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梅.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
  [2]《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有效教育》,崔允郭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5/2/15 16:33:59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