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覃鲜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 覃鲜华

 

  未来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生活于未来社会的中国人,还必须具备:第一,良好的文明习惯;第二,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群、勇于开拓进取的个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对社会、环境,即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线》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 【发布时间】2015/2/15 16:51:49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