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者】 范连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寨圩镇中心小学 范连珍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有趣等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愉快、主动地去获取新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自主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效果较好。
  一、创设的环境要宽松、和谐。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地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这节课里,在新课将要结束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处于分散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求知识奥秘的游戏: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动学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探求分数的奥秘,看哪一组的同学生最聪明,发现得最多,然后老师把剪好的表示单位“1”的各种纸条分发给学生,看看能用几个几分之一拼成单位“1”。比赛开始后,每组同学都在认真、紧张地拼着,都想为本组争得荣誉。特别是在展示、交流分享这一活动时,各组讨论热烈,发言精彩,掌声不断。结果每组同学都归纳出了:若干个几分之一就可组成单位“1”。新课就在这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既巩固了新知,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问题要让学生质疑、探索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包办代替,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活跃思维,开启智能,实现个性潜能的发展。如在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成正比例,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成正比例。问题出来了,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两个相关联的变化量,当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符合这些条件吗?然后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由于s÷r =兀r,s和 r 均为变化量,所以兀 r 的值也是变化量,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商是一个变化的量,即s÷r =兀r(不一定),因此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不成正比例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操作,要让学生动手
  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我总是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把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出示操作活动要求:①把圆平均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②把它们拼成一个新的图形。③拼成的新图形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是长方形,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④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猜一猜等活动,得出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兀 r),宽等于圆的半径( r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 兀 r ×r
  即                  S  =  兀 r 2                  
  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有的小组竟然能把圆剪拼成了一个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同样也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如此新奇、独特的构想,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敏捷,创新意识是多么的强烈,真是实践出真知,探索见真谛。
  四、题型,要开放。
  开放性题目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价值,富有挑战性,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切入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尽量把题型设计为开放性的题型,如一图多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食堂有大米200千克,                                      ,面粉有多少千克?要求学生填条件后再解答,看谁方法最多,此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答案多种多样:①面粉比大米多■;②大米比面粉少■; ③面粉比大米的 1.2 倍 多12千克……,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思路迥异。又如,在学习了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后,可把水管问题、行程问题、购买问题等应用题与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归纳,得出这些应用题其实都能用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即多题一解。这样的题型设计,让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状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下转第18页)(上接第19页)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对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不仅有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愉快、有趣地学习数学。。如,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的应用后,让学生思考解答生活中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铁皮,要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可动手实际裁剪,引导他们先找出折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求出容积,让学生在剪、折、算等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便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开拓意识。
  六、想象,要大胆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都离不开想象。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想、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拓展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复习了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后,可以通过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灵感,大胆猜测:可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经过猜测、讨论、操作、交流、推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或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圆柱的半径,这时圆柱的体积公式就可水到渠成推导出来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七、小结,要让学生归纳。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凸现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知识规律等。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均须小结。小结的形式可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小组合作小结、教师引导小结等。如学习“比例的意义”后,我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生1:我懂得了要组成比例,两个比必须相等。生2:我懂得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生3:我还懂得了用四个能组成比例的数组成四道比值不同的比例……,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还使课堂气氛达到了“课虽尽,趣犹存,思再学”的境界。
  总之,在课堂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只要我们积极启迪学生的思维,努力熏陶他们的学习情趣,拓宽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能力,就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 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  李冬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陈百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发布时间】2015/3/15 11:45:22
  • 【点击频次】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