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 莫焕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色

 

广西那坡县教育局 莫焕泽

 

 

  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叙事诗歌,诗歌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描写了秋天八月的某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他所居住的茅屋刮破,接着又是一场大暴雨随之而至。当时,屋漏床湿,诗人彻夜难眠,心思万千,感慨不已,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歌。根据诗歌的叙述发展,诗歌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是叙事,结尾部分是抒情,叙事抒情相互融合。诗人通过茅屋被秋风刮破,“南村群童”抢夺茅草,屋破雨漏、床湿不能入眠的顺序来叙述诗歌,最后转入到彻夜难眠的偏偏感想。从而由眼前“屋漏床湿”的悲惨状况,引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理想。这种真诚关心、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情怀,正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诗歌内容的具体表现。
  这首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材料简练,通俗易懂
  诗人在为这首诗歌选择组织材料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因此,他能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选取写作材料。首先,诗人选“茅屋为秋风所破”为诗题,以诗题为主要线索,从自己居住的茅屋来展开组织材料,依次选用了秋风怒号、茅屋被刮、茅飞渡江、群童抢茅、暴雨突降、寒风冷冽、布衾铁冷、娇儿恶卧、屋漏床湿等实实在在的生活材料,从而表现了材料简练、贴切,通俗易懂,不枝不蔓的效果。至此,诗人再把笔锋一转,引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惨现实,从叙事中联想展望自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歌的中心思想内容。
  二、层次分明,叙事清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为了更好的表现诗歌主题,在结构安排上,先叙事后抒情,把叙事放在诗歌的前三部分,最后以抒情收尾,整首诗突歌出了叙事、抒情紧密结合的特点。叙事中,诗人为了更好的体现抒情部分的感情,非常注意叙事层次的安排,做到了层次排列清晰分明,事物叙述清楚明了。一是按照诗歌选材需要与事物的发展过程,诗人通过狂风怒号、刮破茅屋,卷飞茅草、群童抢茅,屋破雨漏、床湿难眠的事情发展顺序来体现诗歌的层次安排和层次审美。二是在时间顺序变化上,安排了下午、傍晚、昏黑、长夜四个时间段,叙事描写从白天推移到长夜,现实的悲惨状况历历在目。三是方位叙述上,则从屋上写到屋下,再从屋外写进屋内,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叙事清楚。四是在狂风暴雨变化上,诗人先写狂风的到来,再叙狂风到来之后给茅屋所造成的危害,最后是暴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悲痛感慨。至此,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得以层层展开,诗歌层次安排井然有序,叙事清楚明了,从而自然地进入了诗歌的感情抒发部分。因此,整首诗歌体现了层次分明,叙事清楚的艺术特色。
  三、抒情浓厚,节奏铿锵
  浓厚的感情抒发,在诗歌叙事、抒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诗人在诗歌叙事描写中处处抒发着自己浓厚的思想感情,描写狂风怒号中就有抒发自己茅屋独破的感叹;其次是叙述南村群童抢夺茅草过程里,便是叹息自己年老无力;而第三部分描写“屋漏床湿、彻夜难眠”的悲惨景况时,更是体现了火急火燎,忧心忡忡的悲愤情感;最后,诗人把自己所有的感慨、抒情,集中在结尾部分来表现。通过狂风怒号、屋破茅飞、寒雨交加,彻夜难眠的叙写,拓展了诗歌的情感,抒发了自己深厚的感情,由自己的困苦和不幸,联想到天下那些贫困交加的黎民百姓,推己及人,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同时,诗歌在朗读上,声音宏亮,使人感到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宏伟磅礴,犹气吞山河之势。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句和后句使用了七字句,中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采用九字句,三句蝉联而下,气势如虹,叹为观止。而诗句中的词语“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更表现了广阔的意境,欢快的情感,从而组成了铿锵有力的诗歌节奏和宏伟磅礴的诗歌气势。且诗人那种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在此表现得酣畅淋漓,从中迸发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四、体式奇妙,自由雄健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句式灵活巧妙,自由发挥,用韵奇妙,笔力雄健,诗体篇幅也不作统一要求。全诗虽以七言句子为主,但也插用九言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首先是诗体句式奇妙,全诗以奇数句为基本句式,即五句组成,但诗人却在第三部分灵活巧妙地安排为偶数句(即八句)。而且,诗歌虽是以七字句为主,却又穿插了九字句,甚至是十一字句,例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乐,抒发了诗人激荡而幽深的情感。其次是诗句押韵、转韵奇妙连续,诗人在基本韵式的基础上,巧妙地使用了“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字为第一部分作韵,读感强劲有力,气势磅礴。而在第二、三部分中却转用了“贼、得、色、黑、铁、裂、绝、彻”等入声字为韵,更是奇妙连连,连续而下,叙事描写与诗中的悲叹之情得于遥相呼应。最后要说的是诗歌笔力雄健有势,诗歌作狂风叙事描写时,笔如风疾,刚劲有力,气势雄健,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而情感抒发阶段描写时,更是笔如火热,诗情浓厚,愿望强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至此,诗歌因其“歌行体”,诗人得以自由发挥,痛快淋漓的表现了自己那种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上册 于非主编 苏学瞻 凌左义副主编
  [2]《中国古代文学》于非主编 王树芳 傅治同 别廷峰副主编

 

  • 【发布时间】2015/3/15 11:48:30
  • 【点击频次】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