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本共鸣的培养

 

【作者】 刘文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本共鸣的培养

 

新疆五家渠市第一中学 刘文娟

 

 

  【摘 要】 “文,心学也”,任何文本都是都有它的情志之所在。“言不尽意”,一个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绝非仅是文字的魅力,更多的是读者能够穿越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那么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怎样更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共鸣,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关键词】 文本;意象;意境

  一、逃避束缚,深入文本。
  历来的语文课形式万千,历来的语文教师千万。可是语文课的种类不多,传统式的语文教学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荣誉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利用这一方法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文学兴趣,可是这一种鼓励式的语文教学法也培养了大批的虚荣学子。而新课标成长下的语文课也在一些语文教师的运用中变得畸形。一堂文课花样百出,时而在语文课堂上歌声悠扬,时而语文教师附庸风雅地在黑板上作起了画,时而一个小品相声。这绝对是语文课的失败,不但没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而其丑化了语文课的内涵。
  课堂既然是师生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一门艺术,故它有其生机活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注意讲文章的“时令”。尽量为学生营造学习一个文本,欣赏一个文本,领会一个文本的最佳环境。当教室外面,大雪纷飞的时候,如果学生都控制不住要时而看看窗外飞雪,何不如干脆让他们出去观赏观赏,当然我说的是语文课,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做。语文学习越形式化越失败。什么叫语文课堂华丽的外衣?仅凭语文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踊跃,仅凭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仅凭语文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等等是语文课堂的华丽外衣。我敢说,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百分之九十的文章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大多学生积累了文本里的部分字词,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能够分辨一些句子的修辞手法,甚至于能够把文章背诵下来。可是作者蕴含其间的那份感情有可能终身不解。
  对于文本的理解,应当引导学生从语言层,意象层,意境层逐步升入,从而对一个文本更加透彻。
  二、提倡多面性分析文本,反对“文本独裁主义”
  当学生对文本有区别性的理解时,只要是不太离奇都应该引发教师的深入思考。切忌对学生当面指责。文本的价值在于究无穷尽。只有经历时间的推移都还为人所读,所研究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所以对一个文本的理解是有多层面的。而文学作品具有本身的隐晦性。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对文本“避解”。明明是一首情诗,为了避免学生的文本接受层次,教师扭曲文本一“适应”学生,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失败。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工具性,还有人文性的一面。很简单的问题,文学是一门艺术,就如我们不能说美术人体写真是裸体是下流。来至心灵的现实生活艺术再现是艺术,品味艺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与创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故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都要力争做到,让学生和文本撞击出火花,产生共鸣。并且在语文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对文本的常规认识,我们只要是有依据对文本有新的认识不必墨守陈规,坚持向来的认识,如果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屡屡遵循他人对文本的解读,甚至固守他人对文本的解读,那么这样的语文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文本独裁主义”者。
  当然,果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对文本有新解应当有充分的依据喝认识,不能故弄玄虚,歪曲事实。
  三、文本深入逐次展开
  道文本深入,到底如何是学生在理解文本上上升到更高一层次?不管语文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逃离不了文学概论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语言层到意象层,再到意境层。
  语言层是文本建构的根本,就如一栋大楼的一块砖头。在语言层面上要让学生对文本字词理解(积累),对文句理解,甚至不受文本结构混淆。
  意象层是文本理解的突破,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这段文字: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要如何引导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眼前变浮现出一幅景象。这样的文章其实就是透过字面层为读者展开了一幕景象。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三十个文字勾画出的景象。唐诗主情,而唐诗的艺术成就也正式因为成功的象外之意。
  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基础地做到让学生走进文本意象层,再则伸发出文本的意境。在意境层上,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主观的认识进行对人生的思索,宇宙万事万物的思索。那么学生在对一个文本的学习不仅授以鱼,久而久之也会授以渔。懂得如何自我面对一个新的文本。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922.3

 

  • 【发布时间】2015/3/15 11:49:31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