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范汝纯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红旗中学 范汝纯

 

 

  【摘 要】 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的教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权威、教师成功感的错误定位。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倡导发现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是当前创新教育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努力的方向。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和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近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为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像。
  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能力,乃至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1.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对此,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心理,即问题意识。所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着重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这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究奥秘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学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正确把握社会运行的各种基本规律。而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才能实现。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往往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好奇好问、多奇多问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和教科书转以及迷信权威和满足于了解现象而不愿作深入思考去认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态度,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产生问题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而问题一旦产生,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创造意识正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培养的,事实上,所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无一不是质疑解难的高手。如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一连提了他在阅读观察中产生的三十多个问题,正是因为牛顿“问题”提多了,才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二、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现状
  据考察和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问题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表现在:
  1.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抑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教师至高无上,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被推向极致。教师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状态下,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也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甚至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思维火花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合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习惯了这种教育文化的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自主性交给了教师,也就丧失了问题意识。
  2.教师成功感定位错误。与美国学校相比,我国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吻合的程度,而不注意学生的提问及其质量。美国教师常以学生奇思异想、怪招鬼式为荣,而我国的教师则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作为教学成功的标志。因此,美国学生的头脑中问题与设想多,而我国学生头脑中概念和原理多。正是这种成功标准的不同,中国的教师习惯于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一道程序。由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变得不会发现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
  3.对思想政治课职能的片面理解。在许多教师眼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的认识。确实,思想政治课是有统一学生思想的职能,但是,“统一”不等于“禁锢”,真正的思想统一,必须要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整合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这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三、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变化幻多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引领认识和辨析,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分数至上转向问题为重。应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少年儿童好奇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知问题看作个人政治思想品质问题,以免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培养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构筑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肯定的支持。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备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3.采用发现式教学,强化学生问题意识。郑板桥曾经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要使自己在学习中不变成一条钝汉,关键就在于培养一定的问题意识,学会寻找并发现问题。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从现代教学观的角度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很少发现学生反问教师的现象。人们总以为学生的观点总是不及教师的意见正确,不如教师的思维完臻,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及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所以教师容易产生轻视学生意见的思维习惯,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这无疑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必须倡导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进一步解放学生、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若干个问题,经教师选择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郅庭瑾. 教会学生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阎立钦主编. 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姚本先.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 中国教育报. 2001-02-21(03).

 

  • 【发布时间】2015/3/15 11:58:49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