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丁怡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一中学 丁怡清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很多部分,例如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文言文教学、写作指导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不同文体的教学,应该本着结合文体特点的原则,以突出文体特征为主要目的,在具体组织教学方面,教法也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应该重视课堂的有效性,那么文言文课堂教学有哪些可供操作的东西?
  一、教学过程中放下思想包袱
  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也曾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现在想想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
  而且发现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 并重。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
  巧妙地设问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但又源于文本,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诵读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所以投入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 “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反复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兴趣的巨大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听,自然就会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了这种情感,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发现我国古代的语言之美。而且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选入课文的作品堪称文言精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诵读这样的作品,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气” 是说话的语气,也是写作中的语言,“腹有诗书”是“气自华”的前提。要做到“出口成章”,首先“腹中”要“章”,诵读一定量的“名文”,是能“不期而然”地影响自己的写作。
  三、重视预习,鼓励质疑
  就自主学习而言,要注重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结合注释和已有的基础,尽可能看懂文章,并在预习中找出难点和疑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且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结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第五册《文言词语和句式》,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怎样推断实词意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宾语前置句类型分析”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查找,一周后,小组推荐人在课堂讲解,其余学生可以发问,共同解决,最后让评价组作出评价,教师指正补充。这样既懂得了文言知识,又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而且在高三的文言文练习中,每篇文章精讲不现实,你越是不放心,学生越是有依赖性,所以那怕是没时间提前完成,也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然后才是老师的点拨,指正,总结。我在文言文的讲解中一般都采用这种形式,先让学生自己处理,然后解疑,归结知识点。

 

  • 【发布时间】2015/3/30 22:10:14
  • 【点击频次】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