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 梁上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金家中学 梁上容

 

  【摘 要】 近年来刮起了苹果热,人们以拥有一款最新的iPad或iPhone为自豪,iPhone成为街机,用iPhone发微博、听歌、打游戏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它们的生产商苹果公司更是成为了一家世界顶级企业。人们对苹果的钟爱,以及苹果公司的迅速崛起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摩托罗拉人和诺基亚人品尝到了不重视创新和改革的苦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重在教育的发展,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当代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兴趣;想象;求异;思考

  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呼唤大批的新型人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了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的课题。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指出:“面向21世纪,这个挑战,那个挑战,这个需要,那个需要,怎么应付?我们只能从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应付时代不断发展、知识迅猛增长和日益更新,以及行业工种经常变换的局面。”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必须切实面对,认真思考并予以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
  语文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战场,是训练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利用好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一位老师讲《孔乙己》的导语设计:“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这些悲剧是催人泪下,但鲁迅笔下的孔乙已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心里流。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已这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就可以获得答案。”从比较的角度设计导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像被催化剂催化了一样,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空前活跃程度,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画地为牢,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热烈讨论,可以聊天式谈论,可以激情式表演,也可以学生尝试做老师讲解。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宋濂读书求学时的艰辛与勤奋,我特意创设让孩子自由说话的空间与氛围,设计一“穿越时空”的环节,在一支“时空穿梭笔”的带动下让孩子化身为儒雅的宋濂,与后学马生进行穿越对话。孩子们听后特别感兴趣,因为这已大大改变了文言文枯燥的翻译教学法。之后,通过小组内的激情自由创作与表演,很多同学不仅理解了课文,更是减却了对文言学习的烦恼。最后,当孩子们表演欲不断提升时,再给孩子们充分地展示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最大胆的不设防的表演。老师的稍加点拨,结果,孩子们惊人的表现力与对课文的独特而又深入地理解让许多老师震惊。这样的激发式、创新式学习也博得了孩子们的青睐,学习热情高潮。
  二、激活孩子想象,捕捉直觉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④它是构成高层次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捕捉直觉呢?
  首先是通过阅读、习作,丰富想象。由此物及彼物的联想能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物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语文教材中有的言尽而意未尽,有的古诗意境含蓄幽深,这都是发挥、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地方。如学了《故乡》,可以《六十午后宏儿与水生重逢》为题写一篇作文,练练跳跃思维;学了《女娲造人》,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女娲造人过程中还有可能所遇到的困难和享受到的快乐,以及其它神奇的造人之法。这样孩子们漫天的思绪便有了情感的着力点。在想象一个神奇的人儿时更在勇敢地尝试做一个“编导”。在学习了《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更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未来世界”在高科技的推动之下,将会是怎样一个奇特而又不可思议的世界?如此,用一系列的阅读激活之法,让孩子们的思维不再仅仅拘泥于一个眼前的世界,更可以穿梭于古今天地之间,做一个拥有超级能量的人。
  同时,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直观感受还必须得着力加强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多种朗读技法的训练,孩子们不仅可以体味到语言的情意,感受语言的“珠玑圆润”之美,更可以由有情意的语言展开更加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三、运用求异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人们一般的思维中都是尽力求同,并不是求异,这恰恰阻碍了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违背了思维训练的规律。所谓“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的一种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求异”法,可以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培养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开拓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运用“求异”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多力面去分析、理解。“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今,正热烈提倡的“群文阅读”更是适合对学生进行“求异”法的教学训练。“群文阅读”呢则是由老师精心选择几篇有相似点或共同点的文章,让孩子们用独特而敏锐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或语言,进行感受体味,进而对几篇文章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自己的体悟。这样,把主动权还给孩子的课堂,孩子们思维不再受束缚。对于有着同样风格的几篇文章,孩子们的思考点不同,兴趣点不同,切入点不同,自然便会有不同而又不凡的见解。对此,教师更是要适时鼓励与赞美。让孩子们尝到大胆思维与言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当然,要想让孩子们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对几篇文章的某个点进行独到的分析感悟,还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材,进而引导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原则进行多篇美文的欣赏与品味。
  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人们往往采用定向思维,运用成功的经验模式去解决问题,往往形成了人云亦云的习惯,这就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挖掘大胆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如一些成语,强调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就没有可议论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在文学作品分析中也常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没有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没有从人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提示人物性格。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历来被认为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人性的特点来分析,上面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周朴园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冷酷、自私、唯利是图。但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来说,他对鲁侍萍的感情应该有真实的一面。几次婚姻的不如意,工厂的压力,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让他常常回忆起温柔的梅家小姐,家中的陈设、布置都按照原样摆放,都是为了唤起他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是周朴园情感的真实体现。
  但是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地揭示题目的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求异”方法,就不能满足现成的“求同”现状,而应努力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从而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容面对时代的挑战,站稳脚根,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
  四、多角度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阅读教学需要从多角度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英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③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大胆独创性。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结构成分。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明显标志。
  在语文课上,抓住教材的一些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进行发散思维,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想象与联想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直觉去想,跳出条条框框去想,举—反三地想;朝四面八方想。阅读教学就需要借助想象与联想进行发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讲“完璧归赵”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秦王,你会用哪些办法得到和氏壁?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想用哪些办法才能完壁归赵?如果蔺相如真的和和氏壁同归于尽,会出现什么后果?在讲“渑池之会”时,可引导学生思考:①如果你是秦王,未得到心爱的和氏壁,会有哪些想法?②蔺相如真的和秦王拼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③如果秦王借此机会进攻赵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在讲“负荆请罪”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以后,将相重归于好。有一次,秦来犯赵国边境……学生经过想象、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团结的重要性。再如《陌上桑》诗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暴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漂亮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所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写。但罗敷的相貌到底怎样呢?却不得。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说借助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文字给罗敷画像,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好形象去再塑造,用自己的美学观去补充罗敷的形象。这样,学生心中创造的罗敷形象便会是千姿百态的。这种训练不仅让学生们明白了作者创作时的“留白”的高妙之处,更让学生创造性想象力有了翱翔的天地。可以说,想象就如三棱镜,创造出七彩人生。想象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创造。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想象与联想,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作文教学要多角度挖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这一观点,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激活创造性思维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是重视思维过程的多向的引导与展示,以示范作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总结的运用指导,使学生面对作文题,或所给的材料,能够总体把握,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冰雪融化后想到的》这个文题,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性训练。 
  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为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伸到由此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思维发散和反馈的双向机制的过程。
  (二)释放性灵,让学生走到生活中,走到大自然
  仅是范文与方法的引领,势必让许多孩子失去创作的热情。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才是更多孩子热烈向往与喜爱的。如教学写书信,如果按常规模式提示后让孩子们写,孩子们往往只会想到给爸爸妈妈写几句简单的话语。然而,有一种别样的书信作文教学让我很受启发。一位老师将她班级所有孩子的信息发给了同样从事语文教学的好朋友,让她好朋友班级的孩子针对自己班级孩子们的信息写封信。当自己班级的孩子收到老师分发的信后,孩子们兴奋了,好奇了,更激动不已。看着来自远方陌生朋友的信,还有信中的照片、qq号,情感在那一霎那便无限温暖。他们创作的源泉便鲜活而丰满了。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已经在心中认定的朋友自己的家乡、学校与生活。这是多么独特的作文教学啊,我相信只要老师敢于去探索,去尝试,孩子们的创造天赋定会被激发起浪潮。作文亦不再是束缚孩子们性灵之事。我的一次户外寻春教学,也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赞叹不已。
  因此,大胆的探究,多角度的思考,开放式的教学定会让语文教学生长出青绿的藤蔓,开出灿烂而明媚的花朵。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便会像风筝般在春天的天空自由飞翔。语文教学便会因有这样的孩子们而拥有青春的生命,耀眼而常青!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 1995年5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四川教育》 1999年第4期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
  [4]《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1期
  [5]《语文教育改革名家评介》1992年成都科技出版社
  [6]《二十一世纪教育文献》1999年出版
  [7]《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 【发布时间】2015/4/17 16:03:57
  • 【点击频次】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