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个性化阅读训练探索

 

【作者】 李宁利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个性化阅读训练探索

 

陕西户县大王东小学 李宁利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1、加强课外阅读量
  我们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还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及时阅览与生活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各种信息。
  2、加大课内阅读量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补充新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可以根据所教课文,或者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提前储备,在上课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读物进行交流,或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文内容灵活选择读物中某些段落,进行交叉阅读,或者前一节课学了课文有关内容后,请学生课后对读物进行延伸阅读,下一节课继续学习课文时,提取学生的阅读储备,使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1、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要彻底解放学生,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除了要经常鼓励学生说:“老师,这句话我读不懂,我想请××同学告诉我。”“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能和××同学一起研究吗?”还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
  2、尊重学生个人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权威身份向学生宣布判定课文的“确切”意思。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语句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举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体会到鲁迅小时候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有的从“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晨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感悟到鲁迅家里很穷;还有的从“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驰地奋了一生。”感受到鲁迅小时候是个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人。
  第三,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阅读材料不可单一化,我们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
  第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儿童生活相一致,为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保证阅读经验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

 

  • 【发布时间】2015/4/17 16:20:44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