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黄春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广西陆川县米场镇福达中学 黄春华

 

  课题主持人:黄春华
  课题组成员:梁建华、陈飞、黎传德、林智华、黄丽丽、林荣成、
  谭瑞兰、
  课研究起始时间: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二年)
  一、课题的提出
  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数学教学所关注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的一切活动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我们所需求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新课标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指出:教育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数学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师生关系民主和平等,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更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及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完善本数学课堂的教学特色,形成优势课程集群效应,以进一步提高本校数学教学的课堂内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养成做数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有效课堂为基点,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科学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建构可操作的、有实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经验和课堂模式,促进教学高效,让教师、学生、课程共同发展,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对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又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既减轻了学生考试的负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既测试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又检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提高了数学教师群体水平,又全面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内容
  把握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建构既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又切合农村初中这一教学背景要求且尽可能科学、客观、具体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
  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怎样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设计课堂练习;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新课程环境下,怎样上好一堂有效的数学课。
  七、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行动法、案例分析法、撰写教学心得、实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黄春华
  副组长:梁建华
  课题组成员:陈飞、黎传德、林智华、黄丽丽、林荣成、谭瑞兰、
  2、课题组人员分工:
  黄春华、梁建华: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主持课题研究日常工作。课题负责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各阶段相关案例、论文,撰写研究报告。
  陈飞、黎传德: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林智华、黄丽丽: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课堂练习;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根据课堂教学,及时小结,形成心得体会。
  林荣成、谭瑞兰:采取调查、座谈、测试、比较等方式,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实行跟踪管理。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报告的撰写。
  九、课题研究过程:(三个步聚)
  第一步聚:准备阶段
  收集资料与文献,进一步做好有关的理论准备;学习理论,研究对策,确立研究课题,培养实验教师,并确立课题组成员,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的审报工作;确定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测。
  第二步聚:实验与研究阶段
  开展调查研究,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在教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整理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边实践边研究,在教学中不断构建问题解决模式,整理、归纳、总结相应的实施策略;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制定阶段实验计划;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计划,按计划分阶段实施实验;要抓住公开课、研讨课的机会,发现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有漏洞的实施补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深入调查,采用对个案分析等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积累成果,做到阶段性的成果及时运用和推广;课题组成员每人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并逐级推荐。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在加强平时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学案和优秀教学设计集萃;选择一批典型课例,课题组成员人人主讲研究课,当堂测试,课后集中评议,并征求学生意见;构建适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新的教学理念。
  第三步聚:总结鉴定阶段:
  课题组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做好整理工作,并做展示成果、根据阶段汇总情况,完成后测与数据统计,完成研究归档,撰写研究成果报告;进行实验工作总结,召开总结交流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整理研究资料;写好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1、本课题负责人为学校教学骨干,大学学历,多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曾担任学校教教研员工作,具有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科研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且一直热心教学研究,曾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2、课题组所有成员都从事教学多年,大都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较高。
  3、本课题自申报和立项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即围绕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调查学生,主讲研究课,撰写论文和案例,就“如何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进行实质性研究。
  4、学校在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资料,尤其是原始数据和相关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回顾我们数学课题组走过的研究历程,我们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深感的欣慰。这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圆满的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进一步认识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意义;
  对初中学生实习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可靠性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学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实验班与控制班相比,学习实现了根本的转变;态度由不愿学,到愿意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讲,到主动写、算、悟、思。学习的过程由教师引导理解到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合作发现、主动构建的过程。
  十二、课题研究经费:5000元
  经费来源:学校支持和自筹
  十三、参考文献:
  1、周祥顺;普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3、徐芝兰;数学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吴茂松;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华章;2011年14期。

 

  • 【发布时间】2015/4/17 16:36:16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