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作者】 罗 斓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广西百色西林县西林民族高级中学 罗 斓

 

  【摘 要】 强调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材的有益的补充,乡土历史的科学运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应用乡土历史,古迹等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爱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地方历史教学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善于贴近生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乡土历史资源,历史课堂就能大放异彩。
  【关键词】 乡土历史;历史教学;诱发兴趣;有益补充

  乡土历史是指家乡和故乡的历史,广义指本是本省乃至邻省或地区的历史,狭义指我们所在县区、乡镇、村屯甚至社区的历史。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的历史素材。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故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习故乡的历史,会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情操。因此国家多次提出学生要在学好国家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乡土历史知识,还把乡土历史教育纳入现行的课程计划,并规定了在历史总课时中应该留出课时安排乡土历史教学。历史课程标准中也非常重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把抽象的思想教育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乡土历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较好地完成常规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尽快寻找到新课程下践行历史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因此,每一位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利用好本地的乡土历史资源。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尝试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平时历史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
  统编教材历史的编者关注的是中华的大历史,很少兼顾到乡土历史,为弥补统编教材方面的缺陷,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历史教师有责任在让学生在了解大历史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乡土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认知。其实乡土历史资料内容丰富详实,适当运用既能体现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而且它发生在身边,有些还是学生喜闻乐见,也能够减少学生对历史教材的隔阂,还能开阔和学习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显得更加饱满,富于情趣,活跃了历史课堂教学。
  如讲到入侵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从西林县历史可寻到,发生中法战争的导火线马神甫事件就是发生在西林的定安镇(今田林县定安镇)。19世纪40四十年代发帝国主义为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违反中法《天津条约》规定,以传播天主教为名,不断派人员到中国内地活动,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李播派马赖神父取道到贵州省贵阳和兴义,后潜入西林县白家寨、常井屯一带活动,逐步把传教活动扩大到西林县县城(今田林县定安镇),马赖神父在西林为所欲为,作恶多端引发民愤,被当地的新任好知县捉拿并处死,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即马神甫事件。此案发生后,法国打着“为保卫圣战而战”旗号,于1857年联合英国侵略中国,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些乡土历史资料来源于当地,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心力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助于教学双边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容易对时空较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他们特别关注本地发生的一切,我们向学生补充介绍当地的乡土历史史实的一些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摆正学学习态度,也就诱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二、乡土历史的科学运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应用乡土历史,触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高或根本不喜欢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普遍感到历史和自己无关,历史离我们太遥远,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学生明确历史的教学目的,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之外,渗透部分乡土历史也是比较有效的。学生通过对家乡的历史的了解,兴趣就自然提高了,比如在讲必修一政治制度中国家形成涉及到相关的乡土历史,我们可以从西林县的历史讲述:西林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域隶属句町(gou ding)国,西林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句町是壮语地名,有红色的蔓藤之意,史料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句町部落民族虽立寨于高山密林之间,但已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句町王国。学生听后很感兴趣,还可以课后再让学生去了解西林的地名由来:如八达、那劳等,甚至可以专门用一节课来探究学习西林的地名演变历史。通过这样的探讨学习学生在学习家乡的历史时,倍感亲切课堂的气氛就会热烈,师生的交流是活跃的。        
  借鉴乡土历史人物和地方的古建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作为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并加强思想教育。同时,要求高中历史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爱祖国的感情,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的语言开始的。”运用地方史料于历史教学中,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例如,在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我们教师可以补充西林岑氏一门三总督与军民英勇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史实。这些具体的史实会使学生受到震动,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运用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进行继承和发扬热爱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教育。现在西林那劳岑氏建筑群宫保府、思子楼、荣禄第、南阳书院、孝子孝女坊等遗迹成为国家文物保护点,通过对家乡的古代文化,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从而培养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文人素养,对学生今后从事家乡的建设是大有好处的。
  (二)运用地方历史教学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中讲述的历史故事大都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加上学生的知识面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也是历史问题很难被学生所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的情绪。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当下的现实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所以我们抓住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即乡土历史,这就贴近生活去学习学生的兴趣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乡土历史教学有利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具体形象的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周围的地方史料和史迹的收集和调查、访问参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出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校刊、墙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促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条件允许学生到西林那劳镇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后在回归课堂进行课题探究讨论。国内外经验表明,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可以是学生更大程度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地方乡土历史和大历史有效整合,使用地方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教学中来,历史课堂就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建忠 李韬鸿。《魅力句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2
  [2]王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历史.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3]潘长利,胡柏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历史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4
  [4]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6

 

  • 【发布时间】2015/5/18 10:36:58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