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作者】 张 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艺术教育学校资源的开发合利用》的子课题《如何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2006年9月19日通过省教科所鉴定)

 

如何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三小 张 英

 

  抓好音乐教学,是民族地区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
  一、把生活经验音乐化
  藏族地区孩子天生有一副好嗓音,这源于生长环境,自小饱受高亢的山歌、回谐盛情的民间小调、具有特色的弹拨乐器的影响与感染,每年几次大规模佛事活动中僧侣乐队表演、歌舞表演,以及每年夏秋以部落或村庄或家族为集体举行的浪山活动(3-7天不等),活动中演唱的民族民间歌曲、表演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乐器演奏、集体歌舞表演(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欢歌跳舞)等等因素,使他们的乐感和唱歌、跳民族舞技能有一定基础。我在音乐兴趣小组第一次活动前两天让学生以自己的专长爱好准备一个节目,活动时化很多时间先让学生表演,我发现学生的表演丰富、多彩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藏族学生自然化、民族化、又具有生活化的表演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学生参与积极主动,这使我不由一动,随之,我又布置让会乐器的学生在下次活动时带乐器表演或为其他同学伴奏。在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不要求准确率),我也带手风琴和电子琴(起指挥作用)和学生一起演奏。最后和学生一起自我自我、共同评价,学生兴奋而又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这样利用学生和老师已有的音乐知识、音乐实践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共同走进音乐教学中去。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都不断尝试让学生(1)选找自己的歌:让学生归类最近在课堂以外学到的歌,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大家一致认为适合我们小学生演唱的歌曲。(2)我是老师,跟我来学: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教大家唱,启发教唱者的想象力,调动学唱者对歌曲表达的能力。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教者尽职,学者尽心。
  学生的表演才能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把生活融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       
  藏族孩子从小受民族弹拨乐器和民族民间歌舞影响,在不懂音乐知识、不识歌谱、不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摸索着在三弦琴或吉他上弹奏自己会唱或听到的歌曲的旋律,有些学生还能用原声唱法做一些稍有难度的自弹自唱。对此我感到惊讶,随后我研究了三弦的演奏法并和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习科学的演奏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识谱能力,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我尝试把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又应用到口风琴兴趣小组教学中,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三弦的经验教师教的顺利、学生接受的快。每次作业学生都能出色完成,有时还自行带创意的弹奏些地方民歌、小调。这样,让学生把身边的、生活中的音乐带入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做游戏、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一课,组织学生玩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等活动加上课堂内容活动会活跃课堂气氛。《红星歌》可根据影片《闪闪的红星》剧情简单介绍其主人公—潘冬子成长过程,通过故事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小红帽》一课,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总是喜欢戴一顶红色的帽子……”。 如:《小蜻蜓找家》,给学生这样一个谜语:“身披绿大褂,一双大眼头顶长,嘴巴宽又大,捉虫本领强”,学生争先恐后地猜谜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中教师只要想办法正确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身边的音乐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使学生的心灵随着音乐飞舞。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尝试着将生活带入课堂,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生活的阳光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了解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但孩子毕竟不是音乐家,老师的教学应该十分耐心,进度不要贪快,一定要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跟得上。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不应该使孩子觉得困难,要使孩子们觉得始终在游戏。如果孩子们显得比较紧张,那就应该立即设法使这项内容变得简单些、短小些、容易些,或者更换另外的适合的内容。当程度好的孩子学会的时候,不要马上提出新的要求,而要继续反复练习,直到较差的学生也会了,才进入下一个内容,我们不可以抛开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发现孩子们对这项要求完成得很好,那就应该及时地进入更难一些的练习。一项教学内容所用的教学时间长短,并不按照老师的主观设想,而是依据孩子们的兴趣来确定。
  为了使孩子们学习得更主动,有时候可以让个别孩子领着大家做练习让他当老师。当然,有些孩子在得到这种机会的时候,可能表现得十分平庸,这时老师还应该允许他继续领着大家做,他可以从别的孩子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学活动中的有些规定,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确定。这样,他们往往更愿意自觉地遵守。
  三、 借助“流行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课堂一直把“流行歌曲”这个异类拒之门外。而“流行歌曲”是否真是个无一是处的异类呢?我觉的不是,“流行歌曲”为什么这么被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小孩子接受并喜爱。仅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所谓的歌星形象美声音甜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活气息,让小孩子喜爱,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靠听录音、看MTV把它学会。而歌曲的难度远远超出我们课本上的歌曲。所以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不偏离音乐大纲的原则下,有时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也起积极作用。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宝莲灯》、《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西游记》等片子的主题曲,小朋友们能一字不差,一音不错的唱下来,借着学生高涨的热情,引导他们听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交代学生记住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断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圆号代表狼,弦乐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提问:在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人物呢?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狼、彼得、猎人放枪的音乐片断录音,结合该乐器的性能一一介绍给学生听。教学时忌教师一讲到底,可边听、边议、边讲,以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如:用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形态;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形态;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描述爷爷的形象;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拉奏有名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等等。再次听赏乐曲《彼得与狼》时做出〔听听想想〕答案:
  彼得— 小提琴        勇敢,聪明              小鸟— 长笛         活泼
  爷爷— 大管          严肃,唠叨               狼 — 圆号         阴险
  猫  — 单簧管        机灵                    鸭子— 双簧管       摇摇摆摆
  猎人—定音鼓        坚定
  如此一来,将乐曲《彼得与狼》单一的听赏课变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综合课。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应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四、自主选择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适应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辨别、鉴赏、选择音乐。在课堂中请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歌曲动听优美,再选择大家认同的曲目进行欣赏或学唱。如;《一个妈妈的女儿》、《高原红》、《歌唱二小放牛郎》、《健康歌》、《同一首歌》,本土歌曲《羚城有情》、《美丽的甘南草原》,藏族民歌《格桑拉》、……。这些歌曲是民族学生最喜欢的,但这些歌曲学生不一定都能唱好,教师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鉴赏音乐作品。 大部分民族歌曲、本土歌曲都是积极健康的,只要音域不是太宽,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唱。如果让这些歌曲走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内容在课堂上能及时的反馈,可起到交流、鉴赏作用。教师也可找资料变部分歌曲为教唱、听赏曲。如:羚城的孩子喜欢唱《羚城有情》、《美丽的甘南草原》等歌曲,课前教师准备好MTV光碟、羚城背景录像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个别、分组、集体演唱《羚城有情》、《美丽的甘南草原》,然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羚城背景录像、MTV羚城全方位影片,学生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是熟悉的,是热爱的。看着自己的家乡,看着欣欣向荣的羚城,学生都兴趣盎然,再打开MTV光碟让学生听歌曲、学歌曲,与自己学到的比较、改正。看着美丽的城市、听着熟悉的音乐,听赏、学唱自己喜爱的歌,音乐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再如:教唱由方冰词、劫夫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先准备了经钟维国改编成童声合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光碟和剪辑了的《王二小》电影片断资料。课时设为连续的二课时(电影片断较长)。首先介绍作品:作品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放牛娃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侵略军引进了我军的埋伏圈,敌人受到了惩罚,我们的小英雄却为人民现出了自己的生命。同学们想知道故事情节吗?答案肯定是—想。在大屏幕上播放剪辑了的《王二小》电影片断资料。学生的情绪跟着影片跟着主题曲起伏,通过影片再看歌词,使学生对歌曲的七断歌词内容有所了解。接着再看影片唱主题曲的部分感受歌曲情绪变化,感受力度、弱起、附点、休止等节奏以及重音记号。然后进行歌曲学唱教学,把握好进行曲的速度和意志昂扬的情绪,然后进行每个乐句的处理及变化演唱形式。再播放经钟维国改编成童声合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光碟音影,看画面听合唱,感受合唱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经改编—变化、发展的强烈情绪。最后鼓励学生个别、分组进行演唱歌曲,与其他流行歌曲比较。不但学会了歌曲,欣赏了合唱,加强了对合唱的情感体验,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这样,融教学、听赏、看故事、思想教育、个人展示、作品对比等为一体的综合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了情操。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了音乐。 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逐渐让学生明白自己有主动选择音乐的权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周围的音乐环境,让学生知道老师鼓励大家接触课堂以外的歌曲。但要学会如何选择,以此让自己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当然提高学生的音乐辨别智能,并不是仅靠几首歌,几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效。
  只要师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体验、共同探究,让那些民族的、民间的、优秀的作品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对学校艺术教育起到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我们何乐而不为。我们也应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自由和欢乐中发现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创造自己的音乐,把生活中的经验用作音乐教学课堂的拓宽与丰富,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15/5/18 10:41:23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