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上如何创设情景

 

【作者】 蒙仁道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课上如何创设情景

 

贵州省三都县三合街道祥寨小学 蒙仁道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说,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恰当的情境就是数学课堂的“母体”,这节课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从这个情境中来的。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拥有一个好的情境这节数学课就成功了一半。
  1、数学课上创设的情境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说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中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妈妈买了一箱牛奶有,有四排,每排六盒,请同学们动手算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看看这个情境,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应该是很好的一个情境,可是我们面对的8、9岁的孩子,他们对装修房子感兴吗?显然创设这个情境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这样就不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应该这样创设情境:可从小动物到猴老板鞋店买鞋的童话故事着手,先说,三只小鸡要买一模一样的鞋子的几只?学生很快就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就算是六只。接着,四只瓢虫来,一只瓢虫有六只脚,那要买几只呢?学生经过一阵忙碌,也解决了。这时就说:“猴老板算了好一会才算出来。它刚想歇一会,可是又来顾客了,你们看,谁来了?”学生们大声地喊了起来:“大蜈蚣!”“‘哎呀,怎么算?怎么算?’猴老板急得大叫。”这时,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得十分着急。“不要着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计算方法——乘法。”这样创设情境,既一境生情,又孕伏新知,分用难点,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再创造”欲望。
  2、创设情境以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不但要激发其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从学生的内心引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真正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比如说: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我认为可以用动画片的情境来学习统计知识。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放几部动画片,然后统计哪一部动画片最受孩子们欢迎。这样的情境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统计的初步知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渴望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有了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情境的创设类型是不是单一的呢?我想不是的,情境的创设可以根据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活化的情境。比如说:在学习简单的乘除法或者是加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学生在生活中买东西的情境。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更可以用买卖东西的情境。
  2、故事化的情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都喜欢听故事,有些数学课我们可以用故事的情境导入。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利用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先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子不高兴,于是猴王又说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个猴子,小猴子开始有点满意了,猴王又说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个猴子,小猴子都高兴得跳起来。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从里面找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并且很容易从故事中学会商不变的规律。
  3、动手操作。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动手操作我们也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一类。比如说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找大量的立体图形,上课后先让他们分类。这也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
  4、直接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未必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我们可以直接用数学问题作为情境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们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平移?哪些物体在旋转吗?
  总之,我认为数学课上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5/18 10:52:54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