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 阿不力米提·卡德尔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疆吐鲁番市第二中学 阿不力米提·卡德尔

 

 

  【摘 要】 在新课改的下,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 教学策略;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法;学法;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当下多数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每况日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我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明确观念、精心备课、简要讲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讲完一堂语文课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减少“无用”的话,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原本就博大精深,完全可以上天入地,再加上相关的政史地知识,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对于老师来说毫无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一节课,我们到底该讲多少?
  以《荷塘月色》为例,这样一篇文不甚深的经典美文,可以谈语言之美,可以讲写景抒情,还可以讲解散文的鉴赏等等。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将备课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全都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讲完后还担心哪里没讲到,下节课继续?
  在我看来,大可不必这样。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与其让学生面对一大堆混乱的知识手足无措,不如一节课学一点,日积月累,自然融会贯通。所以在讲解本文时,首先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写的是荷塘和月色,还是荷塘的月色?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去领悟散文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文章,品语言,评文段,完成一次“读、品、评”的散文奖赏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集中而单一,自然讲得也就少了,让学生学的时间相应的也就多了。
  一堂课,老师讲的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应该懂得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将语文相关问题在课堂解决,切实缓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无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一堂课无论怎么改,都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这个规律,单一的教师授课,只解决了“听”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加入其它环节,来强化学习的效果。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以诱导为主,让学生来“说”,让学生来点评同学的回答,倾“听”别人的理解。一旦达成了知识上的共识,不妨当堂做上几道题试一试;遇上好的文章,要带着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将一个所谓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更不要害怕学生的答非所问。课堂40分钟,就是一个语文的魔方,可以在你的主持下,有读、有写、有听、有说,变幻出一场语文的盛宴,而学生就是赴宴者。他们沉浸其中,方能领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以戏剧单元的《雷雨》为例。本文作为戏剧单元的典范之作,完全可以通过它帮助学生建立对戏剧常识性的了解和鉴赏评价。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理解不了,也就是“入不了戏”,更说不上鉴赏了。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讨论+写作”的教学模式。先组织学生看电影《雷雨》,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入戏,看完戏后拿出半节课来让学生谈印象最深的地方,进而引导他们体会“何谓戏剧冲突”较为抽象的概念,最后要求学生以200字左右写出一个简要的戏剧评论,这样做既帮助学生完善了鉴赏过程,又培养了其文字表达能力。尽管花费了5个课时,但为后面单纯的戏剧知识讲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取得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当然讲得少并不代表什么也不讲,更不代表不负责任地乱讲。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讲课文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也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质量的备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我还在课堂上规定:课内外注释有的,老师不重复;查阅工具书可以解决的,老师不讲解;同学学不懂的,老师一定解释;同学做错了的题,老师一定纠正。以此来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少讲废话,同时让学生主动去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由等老师讲解到自主学习,由“懒老师”带出“勤快的学生”。
  三、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我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即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从教学中不断摸索,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抓过渡句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析因阅读法”、“快速阅读法”、“重点语段突破法”等。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每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就好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之术,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五、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任课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使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手生交流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注重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表达。营造民主氛围,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合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来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并进行内化。合作探究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激励,一种创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地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讨论学习方式和活动计划,这也是当今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和共鸣,那学有主见、思有创意的亮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求知的欢愉。
  六、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作为老师,我们不可忘记,一切形式都应为内容服务,好的教学模式是不定的,但好的教学效果却是一定的,那就是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内学到知识。所以,我认为,语文知识的引导一定要在课内解决,每节课必有所得;同时语文的学习又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师要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打开学好语文的大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自主积累,用语文的心灵去观照大千世界,让周围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之不竭的源泉。
  总之,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目标明确,教法科学,学法正确,手段先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知识面前变得自信和快乐起来,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改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 【发布时间】2015/6/3 19:46:34
  • 【点击频次】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