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主演”,而是“助演”

 

【作者】 李永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主演”,而是“助演”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永赞

 

  【摘 要】 要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成长”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到台前,时时想着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不是“讲师”而是“导师”,不是“主演”,而是“助演”。不管你有多高的才情,都得给自己下“俏也不争春”的准则,做到的是“只把春来报”的信念。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学生;关系

  曾几何时,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理念就成了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离这一核心价值相去甚远。尤其在相当多以追求好看、好听为目的的艺术化公开课上,教师把展示自己的才情、赢得听课老师的掌声,当作教学核心价值信念;学生,只是配合其展示才情的工具。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唯一的主人,“导演”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却成了“配角”,“一切为了学生成长”就成了听起来很美的乌托邦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切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主演”,而是“助演”,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时时心里装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成长呢?以下结合本人执教的《孔乙己》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静心批注。             
  阅读教学是一种多维对话,最重要的维度,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但是,当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连课文都没有通读一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尚未真正开始,就被老师赶鸭子似的拉扯着跑。这样的教学现象,其本质,是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状态,急于让自己“出场”“出彩”。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与其形成真正的对话。
  片断一:师:都说鲁迅先生把孔乙己写得悲惨至极,可我读完了整篇小说,也没觉得他有多悲惨呀,你们看:孔乙己有长衫穿、有茴香豆吃、还有书读、有酒喝的,他真的很悲惨吗?(生点头)好,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孔乙己的“悲”。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孔乙己的“悲”?作者是怎么来写孔乙己的“悲”的? 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 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作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学生开始静静地默读、品悟。(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大约10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了孔乙己的“悲”。(板书:孔乙己是真悲)但是,如果这篇文章只让你读出了一个“悲”字,那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就是失败,孔乙己身上不只有悲啊! 请大家拿出作业纸,看第一题。 课件出示:孔乙己虽然很悲惨,但他却拥有( )。
  师:阅读就是发现。静静默读,用心发现,也许你会读到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请大家边读边作批注。(生默读、圈画、批注,时间约10分钟。)
  上述教学片断,分别节选自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某个环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用批注的方式,静心会文,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静默里,才能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里,与文本“纠缠”一番,促使学生主动去“钻研文本”,为后面师生、生生对话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实现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一切为了学生成长”这一教学核心价值信念,就要关注学生这一阅读主体,是否成为真正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否真正实现了平等。
  片断二: 师:好,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到了孔乙己的“悲”?接下来,我们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生拿书上台,师在其耳边悄悄话十几秒后,坐到该生位置。)
  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悲”?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从第五段的第一句看出他的“悲惨人生”,因为课文说:“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痴心想中举的他,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可怜可叹可悲呀。
  生:我觉得还可叹可恨呢,一个身材高大,又能写一手好字的孔乙己,怎么就那么的不争气呀,要沦落到要饭的地步?可恨啊!······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中说孔乙己买的茴香豆分了几个给小孩吃之后就没有多少了,这也说明孔乙己的确是穷,看出他生活的悲惨。
  师(笔者):小老师,有茴香豆吃的生活还悲吗?我要是有得吃这茴香豆,心里可美了。
  小老师:课文中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想摆阔绰,但苦于囊中羞涩,没有更多的钱买荤的下酒菜,只能要了一碟茴香豆,而且没有多少颗豆。这些表现多少说明孔乙己既穷又想摆阔的“迂腐之悲”,这位同学你就别美了。(课堂哄笑)
  师(笔者):哦,是有些道理。还有个问题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能否成为孔乙己“悲”的依据呀?
  小老师:谁来解答李永赞同学的问题?(课堂再次爆笑)
  生:这说明当时的世态炎凉,不在乎有没有孔乙己这个人,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眼中只是个笑料而已,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没有你孔乙己,地球每天照样转”······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采用了师生间的偶尔换位方式,让学生打破老师高高在上的心理防线,所以“小老师”才会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喊出“李永赞同学”的胆量。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变革,也是师生在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智慧有效途径。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产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创设语境,为学生搭设“从读学写”的阶梯。
  语文课,要千方百计创设语境,,为学生搭设“从读学写”的阶梯。
  片断三: 师:课文虽未明确孔乙己的死讯,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不死都很难的哦!(学生哄笑)好,那我们就假设孔乙己真的的确已经死去了。难道孔乙己在临死前,未曾想到过些什么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那个社会的牺牲品,孔乙己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孔乙己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可怜可叹可悲而又有些可恨的读书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课件出示:孔乙己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着日渐萧条的“咸亨”酒店和蹲守炉子而沉默的小伙计,内心充满着不舍、愤恨与矛盾。他沉思着:“ ······”(生写后交流)
  生:他沉思着:如果我死了,我的功名不就没有了吗?我怎么屡举不中啊,不能就这么放弃了!希望有人会发现我的才能,哎,相信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如果他发现我的才能一定会中举的,我不、不能死、不能、不···能···死。
  生:我就要离开人世,最不甘心的就是以后不能参加科举快考试了,不能做举人了,真后悔不多读点书啊……(另几位学生的发言略)
  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至死内心深处还在追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美梦,虽然那梦天花乱坠,繁荣似锦,但依旧是梦,他追不到,至死也追不到。教学中,我借助文本空白点,创设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更深入地揣摩孔乙己的内心独白,将孔乙己这种“科举美梦”的内心世界描摹出来。教学实践证明,我的学生们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要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这一教育理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到台前,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做教学过程的助导、助演者。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5/6/3 21:06:48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