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职高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作者】 董秀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职高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浙江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董秀飞

 

  【摘 要】 在职业高中的教师队伍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慨:班主任难当,学生越来越不听话。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教学管理中的典型案例,从新时期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建构主义认知观点两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分析,指出当代职高道德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仅将文明道德从教师头脑中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对道德伦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道德价值体系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 个性;主动;建构
 
  我们职高德育的工作对象——职高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再是一纸空白的幼儿。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融合、推进,社会的变迁、家庭的环境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社会变迁。毛泽东时代的启蒙主义已经被市场理论所取代。正如汪晖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中指出的:“1989,一个历史性的界标。将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告一段落。两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世界: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启蒙知识分子一方面致慨于商业化社会的金钱至上、道德腐败和社会无序,另一方面却不能不承认自己已经处于曾经作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而这一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更加无法阻挡。
  二、家庭环境。市场理论的盛行,使得人们不得不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置于工作之上。反映在我们的教家庭育之中,过去承担启蒙教育的家长已无力再继续下去。他们或将孩子抛给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干脆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唯一与孩子联系的便是每个月的伙食费。关爱的缺乏、亲情的弱化、启蒙教育的丢失,原本非常基本的日常伦理道德教育已一去不复返。
  生长在一个仅靠市场理论、金钱维系的环境之中,当代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唯唯诺诺”了,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追崇享乐。艰苦岁月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取而代之的则是贪图享乐、金钱至上。去年会考前夕,其他同学都紧张地准备应考,文秘班的一个男同学却无动于衷。我非常着急,就将他找来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问他会考通不过拿不到毕业证书该怎么办。谁知他竟笑嘻嘻地告诉我:“老师,你别担心,请校长去国贸(一家酒店)搓一顿就搞定。”让人哭笑不得,同时金钱观可见一斑。
  二、严重厌学。近来,“抬头教学”在职业高中甚为盛行。而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的学生已经有非常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张扬个性。当代中国思想的开放自由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的职高生从仪表、言行都已高度个性化。尤其是舆论媒介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澜,追求个性已经成为当代职高生的座右铭。一切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说:“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2014年的10月9日,我就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
  那一天,我在计算机班上语文课。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该班的周强同学竟从抽屉里拿出手机,径直走出教室接电话。这样的举动不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让在场的其他同学感到十分讶异。他们的目光“刷”地从黑板转移到站在走廊接电话的周强身上,然后又不约而同地投向我。我知道他们是在等待我对此的处理。
  我压抑住内心的不满继续上课。过了一分钟,接完电话的周强也坐回自己的位置上。终于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完成了该课时的教学任务,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诗文。然后我慢慢踱至他身旁。这不看倒好,一看原本按捺下来的愤怒之火一下子又窜上心头。他竟然没有丝毫悔过之心,双耳塞着耳塞,听起了MP3。
  “上课时你在做什么?”我严厉地训斥。
  “没做什么!”他满不在乎。
  我不禁提高了嗓门:“上课能打电话的吗?”
  “我不是出去接了吗?又不影响你上课!”他不甘示弱,振振有词。
  “公众场合,出去接电话不仅是对发言者的不尊重,更是对在场的所有听众的不尊重。”我的嗓门达到了极限。
  事后平静下来,我反复回想早上的一番对话,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于是,中午我从他班主任那要来他的电话,将他叫来单独谈话。为了缓和气氛,我特意准备了两罐百事可乐。
  “董老师,有什么事吗?”他高度警惕。
  “哦,是这样的。我想为早上的情绪失控向你道歉!”
  听到这样的回答,他有些惊讶,愣了一会:“哦,没关系。”随之稍稍放下了一些戒备。
  “早上上课时接电话,一定是个非常重要的人打来的吧?”我试探性地询问。
  “嗯,初中同学。”
  “初中时,你们关系一定很好吧?”
  “是的,我们三个经常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他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之中。
  “三个?”
  “还有一个,我们俩打电话就是为了他的事。”随之,他告诉我国庆期间,他们两个将在上海的小斌唤回乐清,并相约于10月6日三人一起出去玩。不幸的是,在各自回家的路上,小斌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不省人事。
  “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叫回来呢?他不回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他不停地自责,“最可恶的是肇事司机,小斌昏迷之后,他竟然不闻不问。太过分了!所以昨天我们村的人忍无可忍都跑去闹。”他愤愤不平。
  “是呀,车祸已发生,谁也改变不了。肇事者也只有在金钱上给死者家属弥补安慰。”我接过话题。
  没想到这话却让他更激动了:“他们家不缺钱。他们气愤的是他撞了人,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却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这太不尊重人了!”
  小家伙讲出这样的话着实让我吃惊。于是我因势利导:“是呀,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说:‘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尊重。一旦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都会引起强烈的触动。所以你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老师早上这样情绪失控了吧?”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那么,面对个性高度张扬的职高学生,德育工作该何去何从?
  案例中的男生的确目无尊长,但这并不表示他不懂得尊重。他有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对尊重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在他看来,上课出去接电话是对教师的尊重,伤害他人就应该道歉以表示对伤者的尊重。因此他对肇事者的行为愤愤不平,对教师的金钱弥补论激动万分;因此他上课出去接电话。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尊重是非常片面的。他不懂得对老师的尊重还包括上课应该认真听讲并且压根就不该接电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学生有一套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二是这套价值体系并不成熟,仍需不断完善;三是最终完善的道德价值体系需要学生主动去构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伦理道德法治的获取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而这一原理反映在道德教育上,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便是引导学生同过同化、顺应主动构建一套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分析每个学生固有道德价值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耐心听取学生对此缺陷与不足的理解。这点甚为重要,我们只有明白学生原有道德价值体系中对这些缺陷的定义,才能让学生对此产生疑惑,从而将学生引导至不平衡中,促使学生自我反思。
  最后,教师适时适地指出学生的这些缺陷,帮助学生从不平衡中去寻找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学生的道德价值结构才能在这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班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天涯》杂志1997年第5 期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 【发布时间】2015/6/24 11:30:08
  • 【点击频次】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