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作文,语文教学之痛

 

【作者】 罗国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语文教学之痛

 

——近年学生整体写作能力下降初探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民族中学 罗国香

 

  十多年来一直在教学前线批阅高中学生作文,近几年,再也没读到令人怦然心动的作文了,那种拿到学生习作,爱不释手,不知要评58分,还是要评60分的矛盾而又喜悦的心情很难找到了!
  写作是一个人的才情、天趣、知识、智性等能力的展现。学生的才情去哪儿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怎么了?我们高三的学生,由六七年前的四五百人发展到现在一千多人,人数翻了一两番,水涨船高,好作文应该相对多呀!可令人担忧的是,近三年我们集体评卷,很难有评到高分作文的喜悦了。这警示我们:学生作文能力在下降。究其原因:
  一、学生个人生活苍白,没有生活阅历,缺少审美体验。我们知道,写作跟自然景观、文学艺术、人生社会等审美对象有着千里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除了上学就是补课、补才艺。周一至周五上学,周六周日补课,补数学,补英语,学舞蹈,学绘画,学跆拳道,学钢琴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回家再把老师留的作业做做,练习练习,该睡觉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井井有条,实则疲于奔命。生活如此繁忙,如此苍白,哪来闲暇欣赏自然,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哪来丰富的美感之体验?要求他们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又有多难?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大自然除了馈赠给人类丰富的物质资料以外,还赏赐给我们灵感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因此,它是一份值得我们尤其是学生珍视的作文材料。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名家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而写出生动感人的篇章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李太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舒婷的《致橡树》、泰戈尔的《飞鸟集》、雪莱的《西风颂》等,无一不是受到自然景物的启发才写成的。作家历来都是自然之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明月把清辉撒满了天空,却把黑影留给自己”。如此语言清新、寓意深刻而又散发着自然芬芳的好诗句,陶渊明和泰戈尔如果不师法自然,闭门写作,要想写出如此妙句,我想是不可能的。
  写作需要到自然中去。雨中的山岚,幽谷的流溪,海上的明月,乡村的炊烟;春日的花红,冬日的雪飘;盛夏的晚风,暮秋的朝霞。写作之人需要去细细欣赏,去领略,去体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高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可是,今日之高中学生,无论平时,还是周末;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嫁给”课堂和作业。做不完的练习题,听不完的考试卷,他们的生活有多少情趣?他们有多少时间把眼光投向大自然?他们又有多少心思到自然中慢慢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二、学校早读课虚设,社会心理浮躁,学生缺少阅读体验。我们知道: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而且能让他们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学生每天那少得可怜20分钟的早读课,分一半给外语,多数交给了学校和班主任,不知为什么如今的交待那么多?不是学校有事交待,就是班主任有事交待,要么就是数学老师拿去分析一个题。真正品读文学文本的时间有几分钟?对语文来说,早读怎么会不形同虚设?
  可怜的语文课也该有点阅读的时间了吧?可你看老师们热衷于什么?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图片、文字、音乐、背景资料,知识拓展得很广,多丰富呀!且不用备课,拿来即用,拿来即讲,重讲轻读,多轻松呀!新型课堂,探究问题,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有多活跃呀!阅读文本的时间在哪里?寄希望于课后吧?可希望有点渺茫,课后作业还忙不过来呢。老师课堂没有时间等一等学生品读文本,学生也没机会去仔细品读,课堂教学的容量太丰富,在我们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师生都很浮躁,总担心少讲了、少学了,慢慢品读文本几乎没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正悄悄改变,这种改变正一点一点“蚕食”学生的阅读时间。要求他们写出富有文采的作文又有多难?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不读破万卷书,想要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谈何容易?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许多大师也认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阅读体验是多么的重要。文学作品是作家对自然的解读,对人生的感悟,阅读品味它,能通过语言信息得到滋养,能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份弥足珍贵的写作素材,谁能运用好它,谁的作文就会得到较高的评价。请看这篇学生习作片段:
  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
  这段充满意蕴的文字之所以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跟作者娴熟灵活运用古诗文是分不开的,没有对古诗文的这份阅读体验,没有这份对文学文本的仔细品味,没有这份充实的积累,难以作到如此有文采,有才情。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想要获得这种美感经验,提高创作能力,捷径就是要把眼光投向文学文本,读好文本了,才能写好作文。可惜现在我们却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只盯着怎么写好作文,却忘了怎么读好文本。
  现行这种脱离文本,不要早读的语文教学,轻诵读,重题海的“时尚”,“不闻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如海洋”的早读乃至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剧。
  三、3G\4G手机的普及,网络阅读碎片化,学生缺少阅读耐心。近两年3G\4G手机正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手机看电影电视,发微博聊天,看球赛读小说成了常事,“低头一族”越来越多,手机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而生活,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尤其影响学生的写作。按理说手机广泛运用后,学生阅读更方便快捷了,美感体验更丰富了。可恰恰与之相反,电子阅读的时间是多了,阅读的时间却变快了。
  我们都知道,阅读经典要老老实实地具体读,从细微处读,从词句着手,认真体会,悉心琢磨,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获得美的感受、体验,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例如:读《红楼梦》,王夫人不认识晴雯,她喝问是不是模样长得像林妹妹的那位。这个细节不去细细品味,很难读出言外之意,读出王夫人是多么的不喜欢黛玉。可是,指尖上滑动动的手机阅读恰恰慢不下来,阅读速度相当快,加上学生阅读心理浮躁,是很难慢慢品味的。
  我们教师自己都是这样,茶余饭后,随便翻翻手机,看条微博,浏览新闻,内容在指尖上迅速滑过,看到金典,下回吧,有时间慢慢再来读,实际上我们永远没有时间,很少静下心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能静得下心来?等着要他们阅读的东西太多了,指尖上的文本阅读就像读新闻一样,快速读完,提取重要信息,理清情节就不错了,奢求他们以一种安逸、平和、宁静的的心态去读经典,精雕细琢,太难。
  另外,我们的阅读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每天我们能从手机接收海量信息,网络上的东西太多,太庞杂,快餐式、跳跃式、扫描式、观赏式的阅读正盛行,甚至有的网站还创办了“懒人包”,帮助人们迅速了解最热门的东西。人人都是“春风得意马蹄急”,谁也慢不下来,人人都想“一日看尽长安花”,处理更多的信息。缺少阅读的耐心是社会通病,也是当今学生的通病。
  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比起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更便利。无论教授还是农民,专家学生机会均等,阅读不再是特权,它变得没了难度,阅读变得轻松,同时,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碎片化阅读则是散乱无序的。不能让人思考,不能让人沉静,不能让人真正有内涵,很多时候是在接受信息,缺少思考,一味沉浸在新鲜感里,缺少感悟体验,缺少阅读纸质文本的耐心。创作能力当然高不了。
  综上所述,近年学生整体写作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内因素,又有课外因素;既有学生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 【发布时间】2015/7/21 16:42:59
  • 【点击频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