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作者】 罗 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广西陆川县平乐镇中心学校 罗 红

 

  课题主持人:罗红
  课题组成员:刘伟、陈雁、吴泽堃、吕柳燕、梁朝振、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6月——2015年6月
  一、课题提出
  教学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牵绊着一切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是迫切而必要的,因此,让每一位学生能均衡发展,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愿望。笔者所在校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农民家庭,而且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而且自身对学习的要求处于一种极低的水平,基于这个具体的教学现实问题,我们尝试着进行了该课题的研究,通过实际的教学和在教学中的探讨创新,让这类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也为“普九”教学中出现的其他学科教学困难提供借鉴,以期寻找到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本课题以笔者所在班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我们班数学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让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提高学科教育质量。
  三、课题研究意义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本课题研究他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还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不是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还能看到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并认识到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此课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也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四、研究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渗透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领悟、使用与总结方法的能力,使学法指导呈现螺旋发展的趋势.点燃学困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调查数学学困生学习的现状,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分析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五、研究内容
  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如何帮助“学困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的稳定进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观察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过程
  第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确立研究方向和课题,情况调查、信息和数据收集、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课题研究报告。针对“学困生的数量、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成因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
  第二确定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1月)
  进一步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研究实施方案的确定 ,课题组成员研讨、论证、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分解和细化。 编制研究目标细化量表。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深入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开展学生实绩展览。
  第三总结研究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系统分析、整理课题实验资料、研究数据,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九、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分工
  罗红:具体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实验教师通过对本课题学习研究,探讨课题的适用性;构建课题模式 示范引导;全面参与;推广深化 ,修改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方向,进行全方位研究。
  刘伟: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矫正、阶段性成果总结,对研究过程出现的意外情况跟踪调查,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再研究。
  陈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评价。召开成果推广和鉴定会。统计数据,写出相关的总结材料。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 ,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寻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整理,逐步完善。
  吴泽堃:具体负责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阶段性成果鉴定、推广课题模式构建。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吕柳燕:协助组长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依据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事实、分析、概括、筛选、总结出教师在科学探究中,指导学生计算方法策略。
  梁朝振:负责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和核心理论及内涵精髓的理解与准确把握,凝练和提升他人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成员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和研究成果出版,近几年又多次参加教育教学等培训,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2、该课题成员有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参与,还有教学中出类拔萃的学校行政领导,本课题主持人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是一位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对课题研究有着较高的热情骨干教师。;
  3、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从提出到付诸实践,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4、从建立课题开始,就重视对课题档案的管理工作。一是资料实行专人专柜管理。二是资料搜集及时齐全。三是逐步完善资料管理的电脑化。
  5、有知识功底深厚的高级老教师对本课题进行指导,可谓研究资源丰富。笔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更是不敢懈怠,在研究工作上理应不遗余力,按质按量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十一、预计成效:
  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思,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尽量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十二、成果形式
  观摩课,撰写研究论文,打印研究结果,结题报告。
  十三、课题研究经费:4000元(学校财务出一部分、课题组自酬一部分)
  十四、参考文献
  1、《数学学困生问题研究》/杜玉祥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谢明初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张奠宙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 【发布时间】2015/7/21 17:05:30
  • 【点击频次】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