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更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观念

 

【作者】 王 衡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更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观念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厂乡中心小学 王 衡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正沿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要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教育实践,并把这种教育实践由自发的、经验的高度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关注社会改革的人士都应该看到这一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现代的教师必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何谓人才?人才指有某种特长的、德才兼备的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特长有三个层次,人才有三种类型:具备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某种实践经验的普通劳动者;能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学识,突出才能、善于开拓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创造型人才。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三种类型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当然也包含地理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培养少数“英才”,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质优良的人才。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单纯以语、数、英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将逐步被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为依据来评价学生所取代。事实上,仅以语、数、英等学科分数来看学生,不仅会使大批学习困难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会影响一批有潜能的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有关研究报告也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因此,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习每门学科,达到确定的全部教学目标。
  正确的学生观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学为主体”的基础。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为了强化学生观,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学习要求分层次、课堂提问分层次、课堂练习分层次、课后作业分层次、单元测验分层次。这样做既能激发和保持学优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钻研精神,又能有效地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品尝成功的体验,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实际,提高自己的学习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明确“学为主体”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性主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饿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屏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主体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1)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授课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现在的更广泛的学习来源和多渠道的知识信息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习和知识来源更具有无限扩展性。(3)变传统教学的问题只有唯一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再现和模仿为现在的学习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4)变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勿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置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5)变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为现在的“供之以池,授之以渔”。
  总之,主体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然而,今天仍有人片面追求“智育”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教会学生识字、读书、作文的语文技巧训练,拼命追求分数,一切为了应试,淡化了思想教育,这实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知识型向发展型转化。发展型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又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强调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学会认识、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以人的语文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的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怎样生存。
  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

 

  • 【发布时间】2015/7/22 10:24:46
  • 【点击频次】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