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立足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运用能力

 

【作者】 温陆琼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贺州市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B120

 

立足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运用能力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温陆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从小学3~4年级开始: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是:在学生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7~9年级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从课标要求可以明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提倡培养学生具有质疑,探究、解惑的能力。然而从课堂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课标的这些要求,无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过程。
  一、现状分析
  近段时间,笔者有幸深入到初中语文课堂听课,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固守“满堂灌”或者牢牢的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单向灌输过多,学生质疑、合作交流过少,学生成了一台单纯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就是一张白纸,非得把自己了解的或者是教学参考书所提到上的、练习册上的、甚至是往年段期考、中考出现过的一些知识点全部的交给学生。一节课下来,听到的都是教师喋喋不休的声音,看到的是学生们被动听、被动做笔记情景;或者是老师备课时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投影呈现,马上由学生思考解答。
  譬如在听《桃花源记》时,教师布置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接着用课件先出示了6个问题;再读课文,又出示了6个问题:
  1.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的?
  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怎样?
  3. 桃源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探究运用的能力较差。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习得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转变观念、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空间,交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探究运用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转变课堂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想象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教师“担心学生不懂”为“学生敢于提出不懂”的观念;改变学生心中老师 “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如下: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基于这点,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就要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教师可以从一个欣喜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做起,创设轻松的学习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爱上语文。
  2.重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
  去听课时发现,农村中学生在课堂上敢于举手提问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从课下了解到,学生的心里负担过多:“担心提的问题是否恰当吗?”“问题是否太肤浅?”“同学是否会讥笑我?老师是否会批评?”等。
  其实教师如果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只要他们态度认真,都应该给予肯定。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就在课堂上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待学生的顾虑消除了,遇到有疑难时才能大胆提出来,这样持续下去,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二)转变备课观念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习惯于拿起教材和教参,照着教参上提到的知识点写在课文内,没有裸读文本、研读文本的习惯,没有设想教学的环节,导致上课时只把这些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实笔者认为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师备课时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凭借,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目的,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1. 脑中有课标
  课标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应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在备课时不能脱离课标要求或者拔高、降低要求。同时还要了解相邻两个年级课标的要求。
  2. 心中有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材的编排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备课时要反复的研读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3. 眼中有学生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备课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我备学生了吗?学生原来学了什么?学生实际掌握了什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准备什么?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策略各是什么?明确一个学习任务——学会“不会的”
  因此,教师眼中有学生,在备课时,就会准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时刻为学生考虑,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符合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才会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
  课堂上,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其实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方法是:
  (1)对重点词句质疑。
  一篇课文,重点语句往往是课文的关键所在,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因此,教师应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考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能在这些重点词句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寻找解决办法,这也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体现。如教学《我的老师》时,学生提出:“怎样理解文章‘狡猾’一词”?问题出来,笔者询问同学们的理解,见有学生举手,便让提问者指名回答。有按基本意理解为贬义词“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也有理解为“天真、聪明”或者理解不到位的。于是,我让同学们品读课文句子,观察插图,合作模仿情景。最后大家都觉得这是形象表现孩子“调皮、机灵”的意思。不难看出,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对文章标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既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马上就提出了问题:斜塔上做的什么实验?为什么在斜塔上做实验?斜塔上实验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于是我请学生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去探究、释疑。可见,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审题质疑的习惯,为自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背影》中,前文写到:“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为什么下文又写“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前后的句子看似矛盾实际是更进一步突出父爱的伟大。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进入问题的天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学生的探究运用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5/8/31 16:57:00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