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往事》教学设计

 

【作者】 董晓维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往事》教学设计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关初中 董晓维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诵读欣赏,重在让学生学会鉴赏散文诗,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的同时,学会感恩。我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时,紧紧围绕高效课堂的指导模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尽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所以我一开始就大胆提出了“让学生摇身变冰心”的建议,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感受着冰心的感受,给学生一新鲜感。再让个别学生摇身变记者,思索着冰心的思索,并围绕本节课内容采访“冰心”,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也参与其中,摇身变为“冰心”,感动着冰心的感动,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本课的认识与感知有一个质的飞跃。教学课件之中,每个环节我都紧密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有练习学生写作能力的习题,也穿插了与母爱相关的图片、格言、视频等内容,以深化本文内容,并很好地为学生的感恩之心做好铺垫之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散文诗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同时,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散文诗思想感情,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语言,把握文章托物言情写法。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有歌迷,影有影迷,那“文”当然也有“文迷”呢,你们猜猜,老师是谁的“文迷”啊?(根据老师以往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喜好与特色,学生有据猜测)——是冰心大师啊,她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真情赞美,无一不触动着老师的心扉,老师觉得是她,是冰心,唤醒了老师心灵深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今天就容许老师自私一回,霸道一回,因为老师要想方设法从《往事》这篇文章里,把你们变成冰心的忠实粉丝。其实啊,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老师领上“道”呢,不信,你们看看预习检测吧。
  (一)预习案
  A 全班同学变身为“冰心”   (感受着冰心的感受)
  1、简介“自己”。
  2、带着主人公的情感读文,把握正确的感情基调,并正字音,清字形。(师生配乐朗读)
  3、说说“自己”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   )莲——(   )莲——(   )莲——(   )莲
  4、“自己”制表考“自己”。
  文中你自己几次看红莲,当时环境、红莲的样子和你自己的心情又如何?
  (二)探究案
  B  少数有才同学变身为记者    (思索着冰心的思索)
  1、请诸位记者结合本文内容与作者情感,为“冰心故园”做新闻播报。(多媒体播放冰心故园的莲花池,并配上美妙清新的音乐)
  新闻播报: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能为大家做这次播报。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著名大师冰心的故园,在我们的身后有一座美丽的荷花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名“冰心”接受诸位有才记者的真情采访
  采访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问题五:
  (问题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安排,语言深意,表现手法等方面出发)
  教师做适当补充与点评 
  (三)拓展检测案
  C“超级变身”   (感动着冰心的感动)
  师变冰心,向各位有志之士发问:
  1、请问同学们喜欢鄙人的这篇文章吗?你们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呀?
  2、、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与感知能力,为了证明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感恩之情,为了学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请为本文的精华之笔做仿写。(可小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氛围)
  母亲呵,我是__________________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呵,我是__________________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这篇文章,你们能回想起我写的哪一首诗呢?背背看!
  4、我觉得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表达感情上还不够给力,你能帮我改改吗?
  5、学完这篇文章,你们有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吗?请畅所欲言!
  (教师准备与母爱相关的图片,格言,故事、、、、、、教师可配乐《夜曲》朗诵汶川地震中的《废墟中的雕像》,播放视频《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等等,升华主题,教会学生感恩)
  (三)课后作业   背诵此篇美文。
  (在歌手彭丽媛的歌曲《母爱》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先围绕本课的特点精心制作一符合学情并新颖的导学案,让学生在合理而科学的导学案中逐步理解本文,并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在课件中,我特别找到了5.12汶川地震中都江堰里一母亲用自己身体庇护自己孩子的视频,并配上了动情地朗诵,让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升华到一更高地层次,并适时地转为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觉得相对情感教育而言,我这节课的知识目标体现得还不够到位,应在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上再加大力度,让学生多咀嚼,多模仿,并在咀嚼模仿的基础上尝试超越。

 

  • 【发布时间】2015/8/31 17:13:43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