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的“实践体验学习

 

【作者】 李淑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实践体验学习

 

新疆温泉县呼和托哈中学 李淑梅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获取知识经验,由单一的认知学习转向多维的“实践体验学习”。
  【关键词】 浅谈;实践;体验

  数学教学强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获取知识经验,培养数学情感。校本培训的学习,使我懂得: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感受正在进行一场重要转向,由单一的认知学习转向多维的“实践体验学习”。为克服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体验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一、重视动手操作,体验数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数学实践能力。而操作训练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活动途径主要是在做中学,因此在学习数学中动手操作尤为重要,不是要老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做出来的”数学。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实践第一的特征。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真切体验、认识、理解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数学的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一)测量
  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长度,先感知1厘米。再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进一步体会1厘米的长度,最后测量自己的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看看大约是多少?是不是1厘米的宽度?这样为今后学习1平方厘米的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动手操作中真正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永远留下1厘米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随着展开,兴趣随着激起。与此同时,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步增长。
  (二)制作
  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我首先把围成圆柱的厚纸沿着高剪开,使学生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根据长方形自己制作一个圆柱体,让他们知道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并制作一个圆柱体,这样同学们就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求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拼摆
  例如:教学“8的分成时”我让小学生动手拼摆。看看8可以分成1和几,2和几、3和几、4和几、5和几、6和几、7和几?再进行比较,有哪几组是交换了位置?再如:给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让学生剪成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等看看能拼成几种图形,这样使学生人人有学具,人人能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中获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提供现实生活素材,实践体验学习
  数学源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2]传统的数学教学选择题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为运用一些计算法则而人为编造问题,或没有实际意义,学习材料符合时代的特征的应用性、开放性很不够,很难使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熟悉的情景,他们的知觉活动就能较自觉、顺利的展开,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认知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学生所喜爱的、熟悉的现实生活实际素材作例题,向学生实际开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材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高,而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先让班上的蒋旭同学说出,他哥哥今年16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让学生猜一猜蒋旭的哥哥是哪一年,哪一天出生?学生不能马上明白其中的奥秘,于是一个自主的、相互合作的、探讨的气氛便形成了。再如:我在低年级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说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说出自己书包里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完成这些时,兴致特别高,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解疑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身边数学,学习生活实际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课前关注值得实践体验的内容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数学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如: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组织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在存钱时与银行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学生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税利给扣除掉,体验数学是我们生活的需要,萌发我要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实践体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例如学习“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了《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制作统计各种买零食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了“将正方体体积锻造成长方体体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变与不变”的关系,让每个学生捏一个正方体的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又培养了的意识。
  五、提供探索材料,培养学生实践体验能力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悟数学。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提供探索材料:从0—9中任意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再用计算器检查,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记录下来,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特征,汇报交流。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归纳是否具有普遍性,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创设了问题情境,揭示了知识之间的矛盾,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数、检验,自然地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既给学生提供了有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又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主动参与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小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获取知识经验。
  参考文献:
  [1]马琴、《当代教育》(国家刊物)2007年、第三期、73页
  [2]李红、《中华教育论坛》、(国家刊物)、2003年、第四期、第15——16页。

 

  • 【发布时间】2015/9/22 12:20:57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