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林 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西北流市北流镇初级中学 林 海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而要提高我国的知识和科技实力,必须依靠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才能更加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一种变革,而不仅仅是一种调整,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求教于大家。
  1、将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谈得上能力的迁移、觉悟的提高。基础知识的问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及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出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的。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引导诱发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根据每一课、每一节的内容浓缩为若干个问题。例如,我对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版)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一框题《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时,课前我把课的内容概括为以下问题:(1)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2)我国人口面临十分严峻的表现有哪些?(3)我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如何有效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6)面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应该怎么做?而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解、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在掌握知识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在实施情景教学法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热点问题情景,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的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品德课引来源头活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热点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点燃激荡学生思想火花。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二课《历史的昭示》第一框题《弘扬民族精神》内容时,我利用社会关注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有关材料创设情景,并层层设问:(1)积极组织抗震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2)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3)为救助被埋群众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4)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的慰问和物资支援又说明了什么?(5)我们青少年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6)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应该怎样落实到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情景设计,选取的素材是最新、最热点的内容,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体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经过体验,人类经验和学生个人认识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书本知识经学生自身的生命化,最终才能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教材中采用大量的材料与图片说明,还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交流”、“体验”、“思考”、“讨论”、“反思”、“分享”等形式,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和独特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教到九年级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二框题《走近同龄人》时,后面有个“探究”:你的周围有哪些少年儿童处于不利的境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与老师、同学交流。针对这一探究题,我根据目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这么一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根据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学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
  未来的社会干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35:04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