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作者】 黄赞校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让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政府 黄赞校 近年来,我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高兴、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全市、全省争得了位子,赢得了荣誉。但我们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少、品牌学校少、名牌教师少、优秀学生少等问题。所以,我们要用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构建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和品牌提升提供强大动力,要采取过硬举措,加压、加力、加速推动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   (一)力改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内力。以构建“祁阳新教育”为内涵发展目标,围绕“人本教育、素质校园、高效学习”,着力改革创新。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进“阳光用人政策”,面向全县通过考试、演说、考察进行公开选拔,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积习和“对学校行政式、大一统”的管理机制。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核编定岗、竞争上岗和定期交流制度”,推动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合理流动。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落实民办教育发展奖金,健全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交流机制,形成多元化管理模式。   (二)强化师资建设,培强成功基因。把建设“新教师”作为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关键,制订落实了《祁阳县中小学教师管理办法》,强化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启动“123”培养工程,每年培训100名中小学校长、200名优秀班主任、300名教有特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队伍。目前已有220名教师成为国家、省、市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完善队伍补充机制,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考100名教师,不限指标从“211”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优化了教师结构。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确保教师工资和政策性福利不低于公务员水平,落实每年100万元的政府教育奖励基金,落实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城镇教师经济适用房,全面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三)科研创新提质,推进内涵发展。创设“祁阳教育讲坛”,邀教育名家谈经说法,有效接轨教育先进理念;建立健全“县教研室—片教研组—学校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运行机制,建立了高三教学视导制度,特别是创新了高考复习备考研讨和中考质量分析机制,对于高考和中考质量问诊把脉、寻找提质动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启动了区域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成为全国第七个高效课堂改革试验区,通过“3+9”模式,即3所学校加入“全国名校高效课堂改革试验共同体”,先行示范,9所学校组建县内高效课改试验共同体,同步试验,全县学校整体跟进、区域推动,聘请专家小组长期跟踪指导,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模式改革。同时,相继出台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案》、《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办法》,对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通过“对口联动、二元管理”及“捆绑”支教举措,实现了薄弱学校“软实力”的跨跃提升。   (四)加强特色建设,提升教育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内涵的有力举措。我们组织县直相关部门和教育系统各级校长多次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出台了《祁阳县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坚持推行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活动月”,大力开展“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潘市镇中心学校立德树人,茅竹镇中心小学突出“和”的文化,黄泥塘镇中心学校“园”有意境、“路”有故事,等等,一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成效初显。同时,努力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变,颠覆传统课堂,拓展育人空间,构建素质校园,打造高效学习模式,面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音体美教室等功能室,丰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每周定期聘请不同职业领域、学术领域的知名人士到校发表演讲,扩大视野,把快乐还给学生,让教室不再“恐惧”,让学生更加自主、自信;以活动促特色,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实施“1121”工程,即每校至少“办好一个运动队和一个文艺社团”,每个学生“落实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发布时间】2015/12/8 11:18:02
  • 【点击频次】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