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封建社会分解与统一

 

【作者】 江贵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封建社会分解与统一

 

贵州省赫章县第二中学 江贵佳

 

  【摘 要】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较长,但分裂和统一是其发展的两大特征,并且具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交替,循环发展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分裂与统一交相更迭的历史,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中国封建社会的这种分合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中国封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分裂;统一;地理环境;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封建社会,从西周建立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为止,约2906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分裂和统一总是交替出现。而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分裂造成了社会动乱和生产的破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统一则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可以走向繁荣富强。所以分裂终究为人民所弃,统一才是历史发展发展的主流。“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造成分裂割据的各种因素,但纵观封建时代,分久必合。统一毕竟成为大势,”【2】“即使在分裂时代,由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所致,也总是孕育着统一时代的到来。”【3】
  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今天的中国,虽然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但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试就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原因作一些分析。旨在强调,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有违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有损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中国的完全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本文根据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特点,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七个阶段,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分合发展的七个阶段
  (一)西周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一个统一阶段,时间约从公元前1066年到前770年,近300年的历史。
  (二)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一个分裂阶段,时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约549年的历史。
  (三)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二个统一阶段,时间从公元前221年到220年,约450年的历史。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和发展的第二个分裂阶段,时间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约369年的历史。
  (五)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三个统一阶段,时间从公元589年到公元907年,约326年的历史。
  (六)五代辽宋夏金蒙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三个分裂阶段,时间从公元907年到公元1271年,约364年的历史。
  (七)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第四个统一阶段,时间从公元1271年到1840年,约569年的历史。
  二、分合发展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载体,它对社会发展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 【4】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虽然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今天的地理环境,但就中国封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而言,其基本框架与今天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并无太大区别。“尽管中国的自然条件在以往数千年间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说来幅度有限”。【5】东边依然是汪洋大海、西边依然是沙漠戈壁、北边依然是冰天雪地,南边依然是崇山峻岭。“要越过这些地理障碍,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因此除了负有政治、军事使命或有高额利润的吸引,一般性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很难进行。” 【6】 中国封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势地形和气候条件等非常复杂。就地势而言,是西髙南低,是三级阶梯状分布。青藏高原是第一阶梯,地形以湖泊和盆地为主;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东就是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而从第三阶梯来看,“平原和丘陵的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2%。” 【7】也就是说,第三阶梯的土地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还不到。而第三阶梯又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丰腴的土地,湿润的气候,充足的光照,使中国古代的农业能经常有很好的收成,” 【8】因此,大量的农业人口就集中在了第三阶梯。“10世纪以后,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南方,其中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福建人口尤为稠密,19世纪前期,苏州府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 【9】 大量人口集中在第三阶梯上,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分合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土地是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而第三阶梯的土地又非常有限,在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在对外发展的道路受阻的情况下,过多的人口集中很少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当土地的分配能够让多数人生存下去的时候,社会秩序就较为安定;当土地的分配已经使多数人都无法下去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对土地的争夺。而这种争夺往往是通过农民起义来完成的,“陈胜、吴广起义的实质就是要争取生存权。” 【10】经过长期的争夺后,人口锐减,土地可以进行重新分配,社会秩序能够得以重建。中国封建社会的分合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种争夺和重建的反复。但是分合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土地的多少,而是土地的分配制度,即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分合发展的经济根源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周时期是封建土地国有,国王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表现这一历史内容。” 【11】这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护西周统治的作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封建土地国有制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从秦汉到元明清时期,是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这种私有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封建国家所有,即封建政府占有一定的土地。“历代封建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国有土地,如屯田、营地、职分田、公廯田等等,这些土地在法律上是不能自由买卖的,但是皇帝可以把这些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公田赏赐给臣民,也可以把这些土地没收、直接进行剥夺,” 【12】第二是封建地主所有,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从确立伊始,封建地主阶级就占着大量的土地,他们在整个土地私有制中占支配地位。“尽管历代在形式上有过几次变化,如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地主和唐代中叶以后的庶族地主等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3】第三是封建农民所有,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对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农民的生产手段非常简单,只要有点种子就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封建国家的经济就有易遭破坏的一面,如遇到社会动乱或是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就会有所中断;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手段较为简单,封建国家的经济也就容易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恰恰是农民经济一次又一次遭到破坏又一次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历史。”【14】土地私有,就意味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从而导致了土地兼并。“从秦国‘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民得买卖’后,土地的自由买卖以及因土地买卖而派生出来的土地兼并,就成为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个根本特点。” 【15】而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地主私有占了支配地位。因此地主阶级就不断地兼并封建国家和农民的土地,随着兼并的不断扩展,大土地所有制的不断膨胀,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上升,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作用,大多数农民无法生存下去,于是纷纷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统治,重新分配土地。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农民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兼并依然存在,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处于一种运动状态,所以国家的统一依然有分裂的危险。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这种分合发展的历程表明,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分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古代的辉煌大多出现在统一时期,统一也是今天中国迈向辉煌的前提和基础。继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因为只有中国的完全统一,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得到巩固和维护。本文试就中国封建社会分合发展的原因作了简要的论述,欲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祖国的统一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田昌五《 中国历史体系新论》 (1995 年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 133 页。
  [2]王新婷等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997 年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 四7 : 56 页。 
  [3]张自文《 中国的王朝和帝王》 (1992 年版)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 9 页。
  [4]张岱年等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1994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2S 页。
  [5]张岱年等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1994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27 页。
  [6]张岱年等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1994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28 页。
  [7]卫杰文等著《 中学地理教师手册》 (1983 年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 19 页。
  [8]刘景华《 人类六千年》 (2000 年版,卜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 490 页。
  [9]张岱年等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1994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20 一21 页。
  [10]田昌五《 中国历史体系新论》 (1995 年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 157 页。
  [11] 剪伯赞((先秦史》 (1990 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361 页。[12]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历史教研室编《 历史.制度.文化》(1988 年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 391 页。
  [13]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历史教研室编《 历史.制度.文化》 (1988 年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 383 页。
  [14]田昌五《 中国历史体系新论》 (1995 年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 231 页。「15」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历史教研室编《 历史.制度.文化》 (1988 年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 384 页。

 

  • 【发布时间】2015/12/8 11:29:23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