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培养

 

【作者】 全国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培养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 全国荣

 

  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识的教育,真正实现“教书”及“育人”的目的,始终是数学教学努力探索的内容。这也是当今教育背景下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过分追求数学结果的推理演绎,忽视了对产生结果后的人文因素,导致数学教育的文化缺陷。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淡化了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知识的储备,缺乏对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难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刻板,形式生硬、单调,远离学生的真实世界,缺少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缺少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关注。凡此种种,使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了解,缺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被动地死记硬背和机械地接受训练,影响了对学生的数学文化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强调的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新《课标》指导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有了颇有价值的尝试,即在小学数学各年级教材中以专题形式设计的“数学文化”栏目,这是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创新性的实践,是为了改变数学教材板着面孔说话的形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育人作用。
  “数学文化”的编写是依据《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课标》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的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其次,是依据小学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全面发展,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年级(上) 通过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我们的校园关联进行教学等,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实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此外,编写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由于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大约在7一9岁之间,正处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学生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前半期,即正逐渐形成“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和“具体逻辑推理”等思维特征,是学生思维发展较关键的时期,此时在小数新教材中适当地体现数学文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助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二年级的“数学广角”和“解决问题”等,利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加法运算等有关知识)和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其内容,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数学文化”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大力搞活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仍然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小数新教材中恰当地设计编写数学文化,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育人作用,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的资源能够较好地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然而,教材资源也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着喜欢游戏活动,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还得依靠搞好搞活教学活动。
  首先,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设计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情境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合作精神。设计的具体情境都应该是对数学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培养的整合,具体说来有这些方面:用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背景,唤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广泛的数学应用让学生增长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才干,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通过有趣的包含着充满矛盾、充满运动、充满发展、充满转化思维的游戏,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的辩证观点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数学是美的王国,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适性,还有数学的奇峭和谐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内容。数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是形式美,而且是内容美与严谨美;不仅是语言的精巧美,而且是方法美与思路美;不仅是逻辑抽象美,而且是创造美与应用美。总之,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有趣的形式,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漫步在数学美的王国里,充分领略数学的风光美景,产生美的体验,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非智力的品质结构等。
  通过渗透人文意识的情境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容许学生打破教师的“权威”,学生才有可能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展现自我的童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卸下心理的包袱,才会进发出创造的潜能”,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培养。一方面学生积极、活跃地与教师对话,学习、领悟和生成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另一方面师生和谐交往,达到教学相长、启迪智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闪光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评价指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预期目标,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要素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现代教育家也常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使“水跃”,“激”使“人奋”:“夸”使孩子变“好”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适时、适度的评价便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
  数学课堂呼唤人文性评价,以人文性评价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中,运用客观的、准确的蕴含着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评价,会使孩子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主动、自觉地发展。但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常依据学生考试成绩的相对高低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应试教育”,学生们对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自然就有高分和低分,在竞争中就存在成功者和失败者。这种评价方式,对成功者是一种激励,但对那些失败者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被彻底否定而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而否定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在评价时不把优、差生放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评价,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要用“标准答案”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使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展现情感魅力。
  总之,倾注人文关怀能给沉闷的数学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资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22:54
  • 【点击频次】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