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课堂中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者】 于 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在课堂中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吉林省四平市联合化子弟中学 于 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所替代。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中学时期是人生迈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成长发育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一时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下,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孩子认识这些心理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呢?
  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及其成因。那么,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那些心理问题呢?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心里方面
  (1) 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形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不成熟。因而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青春期过分注重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3) 嫉妒心理。嫉妒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俗称为“红眼病”,一般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越或当别人将要超过自己时产生的自惭、羡慕、不服、担忧、愤怒和怨恨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消极情绪体验.嫉妒心理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克服,就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妨碍个人的发展前途。
  二、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1.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青春期心理问题方面的资料,这样,在学生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对自己在青春期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大致的概念。
  2. 课堂演示
  以论坛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与学生同为论坛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看法,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观察每个学生在发言时候的表现有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出现,及时发现及时现场讨论。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学生会自然的对照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自然的接受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教师要把自己也融入进去,和学生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为青春期的学生“保驾护航”。
  3. 巧设情境
  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束脚,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音节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的社会。
  4. 课后咨询
  通过课堂的讨论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
  1. 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 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 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 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使得课上课下形成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样,就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教学中,学生的心田中,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度过一个愉快的初中生活。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43:46
  • 【点击频次】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