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藏族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技巧的探讨
藏族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技巧的探讨
甘肃省合作市第四小学 张伟娟
【摘 要】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让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基础;指导;评价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大纲提出的要求,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藏族小学生受语言和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他们在运用书面语言和表达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主要应要求他们学会理解书面语言,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要求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增加感悟。而对于藏族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真正喜欢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兴趣为先导,感知魅力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鼓噪、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注重字词,精心指导
指导二年级学生有情有趣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费事的事。初入小学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点识字量,本身的语言不通,再加上拼音学习不扎实,句子读不通,字词读不准,所以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字词段的指导需要逐步进行。
1.读字。首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学生在朗读句子时,有时难以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比如:“草丛”,学生在朗读中时容易读成翘舌。有时声调读不完全,容易错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帮助学生及时正音,切实做到学生讲字读准,进而形成习惯。
2.读词。指导二年级学生朗读时,读好句子的词语是尤为重要的。词语是朗读的基础,同时读好词语也对理解句子和段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星星”“妈妈”这样的重叠词出现在句子中时,要指导学生读准轻声;“好好儿”出现这样的儿话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三、丰富的读的形式,在读中感悟
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的确,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慢慢内化成自己有序的语言。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较强的模仿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导入新课后就先让学生坐端正,眼睛看着老师,小耳朵仔细倾听老师的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结束后,学生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并交流了自己听到的内容。记得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如教“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非常想读。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一些动作也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只需在关键的句段和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给予指导就可以。
2.对比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比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张满是星星的夜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在朗读“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不断的替换词语,将“珍珠”换成“水晶、露珠、钻石…”。通过对比读,学生了解到了朗读句子,感知句子中的词语可以采用相似的词语替换,从而对满天星空的感受更美了。
3.领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下转第91页)(上接第92页)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4.分角色读。藏族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一中几乎都是对话课文,如《月饼多少钱一块》《要开运动会了》等这样的课文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读。对于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5.评价读。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秋天来了》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秋天来时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秋天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秋天啦!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其实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还有许多形式,比如:想象读、比赛读、合作读、轮流读、自由读、配乐读等等,课堂上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焦月萍,让一年级的孩子爱上“朗读”。
[3]陈少华.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中小学教学研究。
- 【发布时间】2016/12/7 12:21:02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