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中学 刘 丽
新课程改革让教师从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教师卸下了“至高地外”的“权威者”的身份,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好的效果,我认为不能靠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完全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我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从教师的引导、授课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等都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真正上的一常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找回自信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平衡,总有一部分差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应多和差生交朋友,在日常生活、学习上关心、爱护他们,善于激发差生的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用情感感化教育学生,为之树立自信心。要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关怀和爱护,促使其思想学习态度的转变。
我的做法是,课下常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出其学习跟不上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最适合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方法。总之,要帮助差生重新找回自信心,这是转化学生成绩的关键。教师应设法引导差生,激发其上进心,把差生的自卑心理转化成强烈的自信,让自信成为巨大内驱力;我们要坚信每个差等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平时多接近他们,并注意自己态度和方式,将自己的真诚期待暗示给学生,使其相信老师不但没有嫌弃他,还对他充满真切的希望,这样使差生丢弃自卑包袱,战胜自己,重新找回自我,树立自信心。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尊重你,一定要让学生佩服你,接受你,选择你,助其重拾自信。总的来说要多鼓励、少批评,耐心的引导,用“心”施教,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来自于生活,在教学时,我们应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发现自己的见解,实现与文本对话,真正的从课文中受到启迪,例如在原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第一次真好》这样的散文,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生活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次”,在联系课文支体会作者所要讲的“第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
语文负载着会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人和事,与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读懂文章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有所收获。学生在认识时往往够全面,甚至回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可以叫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到为止,给予他们一定的思想空间。例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因这篇课文的背景涉及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而学生对这段生活不甚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情,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信秘,教师授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课文,理解和体会作者在即将丧失亲人而进行创作的心情,对文中的重难点也易于把握了,同时也能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在课后可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赏析文章优美的句子,联系生活,动脑动手,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想象空间
课改就是要把学生从“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能力,大胆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而课后的练习是让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自己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来。如何让学生在秋天在这个季节去描绘冬天的景色呢?这就有必要给予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让他们积极的想,积极的写,使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真正的确认在课堂中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
当然,学生的基础有好有差,学习态度也有好有差。这就有待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学生进行耐心劝解和疏导,上好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使学生真正能从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上都有所收获。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能够向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2/27 17:08:35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