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镇富旺小学 吴汉波
【摘 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的教学环境,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学习过程中迷路时,教师要引导指明方向;当学生害怕困难想退却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解惑明理。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者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地位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过去的统治地位转变成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也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过去教学中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教学形式也由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传统“导——学”式变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学——导”式。
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则起“导”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确重要,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技能训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的学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减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盲目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将难以实现。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如下论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认识不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甚至缺失。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教师一切围着学生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在课堂上,学生怎么说怎么做都有道理,教师不敢随便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敢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甚至不敢随便批评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课堂学习的浅薄、无序和杂乱,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谈到自己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听的一节观摩课《我看见了大海》,课文讲述的是“继父对自己深沉的爱”。结果整堂课都是学生在朗读、讨论、争辩,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一直站着旁观。?40分钟,这位老师只说了3句话。而关于父爱,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的讨论一直停留在浅薄浮泛的层面上。窦桂梅老师着急的是,作为教师“难道强调学生自主性,就不能点拨一下文中父爱的与众不同吗?”对学生主体性的过分强调,让老师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新课改把老师定位为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如果现在‘平等中的首席’都不演奏了,这个乐队还有谱么?
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的教学环境,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学习过程中迷路时,教师要引导指明方向;当学生害怕困难想退却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解惑明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教法得当,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采用了孩子们喜爱的形式,用感性的,实践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去感悟,去体验。看一看录像,再让学生交流录象中自己熟悉的海底动物,学生联系生活中掌握的知识,兴致勃勃说出不少课外知识;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边自我介绍,边做出小动物的动作,说说做做玩玩中。知识得到了综合贯通与再创造;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所读课外读物或电视节目,谈谈自己知道的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并把所说的赶快写下来,布置学生课外出一期介绍海底动物的黑板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看、读、演、说、写的过程中,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富有生命的语文实践课堂。
广阔的生活天地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构建向生活延伸的语文大课堂,导拓展、导实践、导运用。
???? 一方面,教师要把鲜活的生活内容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焕发勃勃生机。
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我喜欢这句话,“你看,她把黄页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师:很好,你们见过银杏树叶吗?
……
师:(从信封里抽出银杏树叶发给学生。学生们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
师:拿出你们手里的叶子,看一看,它的形状像小扇子吗?
生:像。
师:我们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
师:我们再来闻一闻,你闻到什么了?
生:我闻到香味了。
师:你们问到秋天的气息了吗?
生:闻到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再来扇一扇!
(师生扇动叶子)
师: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了!我们就带着这些感觉来读课文吧!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案例中,教师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认知,学生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扇一扇银杏叶的体验中增长知识,感悟语言,品读文字,激发情感,也认识了生活。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去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独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实话实说”辩论会,让学生围绕“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落花生那样的人?”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起来,畅所欲言,唇枪舌剑,展开了一场现实社会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大讨论,时有惊人之语。学生在这堂课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陶冶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 【发布时间】2016/12/27 17:11:50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