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 晁先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晁先鹏


  【摘 要】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实验教学是抽象教学到实践应用的桥梁。以往,对农村小学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加之实验器材配备不足,导致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缺失。上好农村科学实验课,学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现状。现在国家对农村小学的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教师应借助这些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求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教师也要凭借农村地区天然的自然、地理优势,开发和运用乡土自然教学,寓教于乐。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化自身劣势为优势,将学科知识互相联系,让科学实验触手可及。
  【关键词】 科学知识储备;乡土自然教学;互相联系;自主探究

  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课程改革。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因此,农村科技教育也要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将来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课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形式下,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怎样才能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科学知识储备,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准备工作
  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师资源不足,专业知识人才不足,所以,通常是一名教师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他们固有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影响上科学课的教学。经过调查,发现一些“数学科学老师”在上科学课的时候多半是照着课本读一遍,将陌生的名词概念解释清楚就行了。实验结论基本上都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老师也讲得索然无味。这样的科学课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呢?所以针对此种状况,我认为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找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现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大部分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如果教师自身科学知识水平有限,完全可以提前通过互联网查阅所需资料,并加以整理利用。教师不能完成的实验,可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学生既得到了准确的实验指导,又享受到科技为他们带来的便利,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乡土自然教学,使实验教学贴近生活
  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提出:“人人都能学的科学”,即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农村科学课教师,应竭尽所能突破由于仪器、设备不足等带来的问题和不便,利用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优势,开发和运用乡土自然教学。
  ⒈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场所并不局限于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家里。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家里做实验,并且利用他们熟悉的绿豆做这个实验。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种子发芽的全过程。由于学生祖辈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指导,这样本次实验每位学生都能轻松顺利完成。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子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也从中体验到自己动手并创造出新生命的惊喜,并且不再害怕自己动手实践,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
  ⒉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动植物资源丰富,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上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当他们奔走于田间地头去采摘蔬菜和瓜果时,不仅享受了劳动带来的快感,还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这些植物生长的习性,甚至观察到它们生长的环境,为学习其他相关科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回到课堂上,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要证明自己选择的实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安排更是一举多得。
  3. 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积累知识 
  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气晴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环境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学科间互相联系,使科学实验触手可及
  在科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是与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这时候农村教师可将一人身兼数门课程的劣势变为优势,将科学课与其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上。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教学联系起来,观察钢琴、架子鼓等乐器的特点及声音的变化,让学生发现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琴弦的振动影响着声音的强弱、高低。在《运动起来会怎样》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前后心跳和呼吸的变化情况,可让学生先进行跳绳两分钟的体育活动,然后进行对比,再思考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会加快。在教《观察豆芽的生长》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学生所学数学统计知识及测量技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实践,而学生通过这些科学结论也验证出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四、重视探究过程,逐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获得牢靠的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试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必要的时候要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有目的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时,本人创设帮助老师家的小宝宝喂药片的情境,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生们很快根据自己的生活所见和亲身经历,想到将这一大颗药片溶解在水中,再喂给小宝宝喝就行了。教师按照学生指示将药片扔进一杯矿泉水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药片还是只溶解了一小部分。这时候本课要研究的课题也就出来了,教师可对学生提问:怎样才能加快药片的溶解呢?学生会提出以下方案:1、搅拌;2、加热水;3、弄碎。接下来是学生亲自试验,验证他们的方案。这时教师要故意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让学生主动去质疑这样进行实验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学生的质疑、探讨中,对比实验要控制的相同条件和唯一要改变的条件,一目了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试验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科学老师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题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科学课》2012.5
  [4]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6/12/27 17:14:31
  • 【点击频次】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