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霍丽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霍丽思


  文言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文言虚词部分的教学一直是弱项或者是被语文教师所“轻视”的领域。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了在文言虚词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如:功利主义、把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进行机械对照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功利主义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从事一定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具体到文言虚词的教学来说,就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虚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机械对照
  文言虚词虽然古今变化很大,但是仍然与现代汉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古今汉语毕竟是一脉相承的。利用古今联系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教师理当充分利用。利用古今汉语虚词的联系进行文言虚词的讲解是必要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古代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二者客观地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语文老师在利用现代汉语去讲解古代文言虚词时就要注意比较二者的异同,慎重地将二者进行对照。
  第二,有的文言虚词有多种用法,它可以对应多个现代汉语的词。例如,“乃”只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口语中很少用。在文言文中,它作代词,作定语、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作副词,用来帮助确认判断,相当于“就是”;作连词,表示语气的层递,则相当于“至于说”。表示承接,相当于“就”、“才”、“于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竟然”、“反而”;表示限制,相当于“只”、“仅”、“只不过”。
  第三,有时几个文言虚词表示的只是现代汉语的同一个词,甚至是几个文言虚词所具有的功能还不如现代汉语的一个词那么齐备。例如,“汝”(女)、“尔”、“而”、“乃”、“若”作第二人代词,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斯”、“兹”、“是”、“之”,“其”作近指代词,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可是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一个只作宾语、一个只作定语,两个词的功能加起来还如现代汉语的“他”。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本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前辈学者和优秀语文教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有所扬弃;以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虚词的统计分析资料为支撑,分析了文言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
  1.有意义的虚词
  有意义的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现代汉语中有相应的词与之相对应,我们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将之翻译出来,并能通过合适的方法讲解其意义和用法的文言虚词。例如,“其”可以作代词和副词,作代词时,主要有四种用法:①表第三人称:他,他的,它,它的,“安求其能千里也”;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自己),“蹲其身”;③代词:那,那个,那些,哪里,“其人视端容寂”;④指示代词: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可以看到,“其”的代词意义均有相应的现代汉语词与之对应,因此,“其”在表示其代词意义时就是有意义的文言虚词。
  2.无意义的虚词
  有些虚词,并不表达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起一定的语法作用,讲授文言文遇到这类虚词,必须从用法入手进行讲解,说明它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以帮助学生准确、彻底地理解文句的含义。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等等。对无意义的文言虚词可以从语法作用方面告诉学生这个虚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亦即文言虚词的用法。根据初中生知识结构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将语法分析这一方法放到九年级来进行。
  (二)形体结构破字法
  所谓“形体结构破字法”,就是通过分析一个汉字的字形,来解说这个汉字的形、音或者义,这也是讲解文言文破解汉字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常用的方法。     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对文言文字词的讲解是极其重要的,利用“形体结构破字法”对一部分文言文的字词进行讲解有十分好的效果。因为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不仅能获得对字的含义的理解,而且能对字形结构进行深入了解,对汉字读音进行理性的把握等。
  语文教师在对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实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这一方法对一部分字词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保持对该知识点的长久记忆,减轻学习的负担。
  (三)古今比较法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具有继承性,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是现代汉语语境,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比较容易,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将一些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对的词语进行对译,来说明它的用法和意义。但是,在对二者进行对译时要明确区分虚词古今含义的差异,既不能将一个虚词连带在句意解释中含混地解说,也不能盲目地按一个文言虚词的现代含义去理解它的文言文语句,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不能将古代汉语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机械地对照。例如,文言副词“但”,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是“但是”的意思,可是在古汉语中,它却经常用为副词,而且是个表示限制范围的副词,应理解为“只”、“仅仅”等。例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中的“但闻”是“只听到、仅仅能听到”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但是能听到”。针对古今虚词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突出文言虚词的特点,明晰二者的差异,从而加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巩固文言虚词部分的知识。

  • 【发布时间】2016/12/27 17:15:03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