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注弱势群体 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 张宏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注弱势群体 提高学习兴趣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学 张宏荣

 

  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样年龄阶段、同样教学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因其禀赋、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班集体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势群体。学生的发展均不平衡,这是一个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弱势群体不等同与后进生,小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同一个班级中,在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德育素养、家庭背景等方面低于全班平均水平而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弱势群体学生存在心理、生理、行为障碍,在其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候,若不施以正确疏导和教育而任其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保不准就会出现心理、行为畸形的人,既背离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也不符合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发展需要、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初衷的愿望。
  为促进和谐教育,本着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我们对合作市第二小学的弱势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调查对象主要为五、六年级十二个班级500名学生。通过“问题学生”查找问题所在。调查发现,所谓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家庭、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弱势群体。
  一、因家庭原因导致形成的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合作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的收入水平、成员结构逐步多样化、复杂化,为学校弱势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不和谐为懵懂年代的学生形成管理上的空缺,亲情、关爱缺乏,很难走上学业正轨。这些学生中一般不为他人所关注,总是落寞地行走、小心地应付,更多的时候保持沉默状态,形成与自身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自卑感。同时一些家长观念积习难改。合作市第二小学的学生来源主要集中在城区的边缘地带,家庭多数为回、藏等少数民族组成,思维中就存在重商重牧轻教和学习无用的固有偏见。能简单的识文断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是许多家长对待学习的初衷,对教育的理解认识带有传统性和片面性,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二、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正呈扩大扩散效应。时下,社会上一些不和谐因素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影响了学生的心态。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已经有学生开始疑问为什么学习的问题,疑问的产生与身边发生的不公平就业中的“难”与“易”之间的对比过程中的发现不无关系,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反复上演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一定的困惑与迷惘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无声中悄然纳入了弱势群体的范畴。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二元制的不公平待遇,城乡学生相互间生活上的攀比、待遇上的攀比、人格上的攀比,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为弱势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
  三、部分学生因生理上的不足,逐渐发展为班级的弱势群体。诸如听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疾病等原因失去学生之间交往的优势,导致其心理发育也受到影响,自信不足,不敢、不善于表现自己,从而封闭自己,戒备别人,逐渐发展为班级的弱势群体。由此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听课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主动参与习惯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线,从终生教育的高度评价,良好的习惯比现有的成绩更为重要。
  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应结合弱势群体的客观现状和心理因素,对症下药,让和谐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生命健康成长。
  一、注重“习惯培养”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逐步明确,课堂“听、说、做”的常规,及阅读和书写习惯的重要性,逐步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由于儿童的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低,要依靠外界力量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反复训练,从而达到习惯成自然。
  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基础、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要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弱势学生,学习目标过高,对学习不但没好处,反而会有害处,目标太高常常难以实现,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定到稍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并逐步提升,直到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围绕制定的目标,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稳定的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学中给“弱势群体”机会。
  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的课堂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知识。这样,那些头脑灵活、乐于动手、性格外向、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课堂真正成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天堂,而平时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则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课堂上往往没有真正的探究、实践。长久以往,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是新课改后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弱势群体”增加的原因之一。他们在知识构建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解决问题时不尽人意,错误不可避免。老师要耐心等待和倾听,在错误面前,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错误。进行反思,给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获得一次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有信心继续学习。小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一般也不甘愿落后。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心理上常常感到自卑,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抑制。在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极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缺乏,滋生了懒于动手动脑的毛病,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就要关爱甚至偏爱“弱势群体”。这在课堂的练习探究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使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呢?我从激发“弱势群体”学习的兴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多给“弱势群体”提供机会两方面入手,改善了“弱势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成四人小组,实行“组长轮流制”,即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小组内讨论时各抒已见,互相倾听,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适当补充。长此以往,一种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自立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避免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弱势群体”而导致“弱势群体”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使他们由被动地“扮演角色”到主动地“进入角色”,由“配角”变成“主角”,给予“弱势群体”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弱势群体”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余加强对“弱势群体”个别辅导。
  仅靠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个别辅导工作,学习中表现出的弱势群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观察、分析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寻找机会,多和这些学生谈心,了解原因。个别辅导要从每个“弱势群体”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针对具体的情况,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引导,以及争取家庭的帮助,运用爱心、热心、耐心,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融入集体中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弱势群体中的不同情况,可以评价他们与同学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可以评价他们对同学意见的倾听态度,可以评价他们操作学具的规范程度,还可以评价他们是否积极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评价他们作业的整洁程度,完成情况。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每周自我评价、组长、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作为老师,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差生要多一些赞美,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微笑。充分挖掘、捕捉他们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赞扬、鼓励。评价时话语要巧妙,针对事物要具体,赞扬要适度,不能过于单一和牵强。抓住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赞扬,诚心的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功。使学生明白自己到底棒在何处,产生再次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欲望。这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六、建立与弱势群体家长定期或不定期的家访制
  家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途径。要想家访取得成功,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背后——家长,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家庭,家庭情况不同,家长素质各异,面对着百人百性的家长,如果进行家访方法单一,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家访时首先应备好家访课,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就要对学生家长在家庭如何对待和教育学生,以及家长工作性质、文化层次、业余爱好有所了解,以便知己知彼,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家访的成效。
  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我们只要放眼世界,胸有计划,脚踏实地,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就能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就能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使我们的教育健康而和谐发展。

 

  • 【发布时间】2016/1/23 18:09:29
  • 【点击频次】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