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

 

【作者】 布仁图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第一幼儿园 布仁图雅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幼儿在这一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快乐和成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和表现。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
  一、创设有效利用的区域环境
  区域的设置并不是越高档、越豪华、越漂亮越好。《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但它应该是便于孩子活动,利于孩子发展,符合孩子的需要。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心地投入活动,充满信心地探索问题,这才是创设区域环境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区域设置是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布置的,主要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具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灵活设置、调整区域的场所,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为了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将爱国意识渗透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学会欣赏祖国的美、家乡的美。并了解祖国及家乡的文化。为此我们班以中国文化《青花瓷》色调(蓝色和白色)为主色创设了区域环境。
  《青花瓷》色泽青翠欲滴,花纹清新雅致,釉彩晶莹柔润;粉彩瓷色彩粉润柔和,画式丰富细腻。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在设置活动区时,可根据各活动区特点与所需条件,将其分为相对安静的和活动性较强的两类,把较安静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如科学区、图书区、植物角、美工角和建构区等;活动性较强的则相邻设置,如娃娃家、表演角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又可以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合理的结构,较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因此我们班把安静的区创设在教室里,把娃娃家及表演区分别创设在休息室及衣帽间。
  二、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三个原则——兴趣性、针对性、发展性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能引起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我们要做到:
  1.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和亲自参与活动引发孩子活动的欲望;
  2.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参与情况及时更换材料。例如:小班5以内数概念的练习,教师提供数图片上的泡泡,幼儿练习一端时间后,兴趣逐渐减弱,教师又将幼儿用实物去吹泡泡练习,使孩子的兴趣又增强了。
  (二)针对性原则:为了改变在内容上的随意性,真正发展活动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做到:
  1.随时观察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有意识的引导;
  2.根据不同差异,帮助幼儿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例如,我班的浩浩很内向,他的绘画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一些,我就有意识让他画最简单的图形并加以引导,当他能够独立的画出一些作品时,我就让他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画的是谁?后来浩浩的自信心增强了,而且也愿意参与其他学习性区角活动,在玩中也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数概念。
  (三)递进性原则:为了达到《纲要》中的幼儿发展的总目标,我们要根据幼儿智力发展的阶段水平设计递进性区角内容。如,为了使幼儿获得初步的数概念,小班比较高矮练习,教师提供高矮明显的1到5个物品让幼儿比较,到中班时提供1到10物品比较高矮,到大班时让幼儿提供1到15个物品比较高矮。
  三、投放可操作性的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重要性体现在材料提供少了,区域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又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投放是关系到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呢?
  (一)材料要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是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我们不能把动手操做看做是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汽车》的主题活动时,如果交给幼儿几辆汽车的模型,让幼儿找找汽车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这些都不算是探究活动。如果是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纸板、泡沫、胶水、小刀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自己制作出简单的汽车,这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还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二)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在开展主题活动为《美丽的蒙古包》中,在美工区,我有意提供两种不同的范例让幼儿选择,一种是画好的蒙古包的轮廓让幼儿涂色,一种是让幼儿自己画出蒙古包,也可进行粘贴。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四、用心组织与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主要环节,也是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教师在这个环节处于主导作用,应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性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与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呢?
  (一)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定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
  首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说明要求: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
  其次,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有时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有一次,在生活区,我投放了一台织布机,结果全班孩子围者争抢织布机,令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大家用求救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讨论如何处理这件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能抢!”“大家一起玩。”“轮流玩!”这时,我趁热打铁地说:“大家真懂事,我们轮流玩!”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把规则定下来了。小朋友们又开开心心地玩起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定活动规则,幼儿容易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二)教师的参与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使幼儿处于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于观察,还要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强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
  五、利用墙壁开展区域活动,能拓宽活动空间
  墙壁一直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阵地,利用墙壁开展区域活动,不仅能达到美化环境教育幼儿的作用,又能为幼儿开辟展示才华、培养自信、锻炼能力的空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墙裙部位,固定几块用各色布包好的泡沫板,准备一些小图片放在板的旁边,开展活动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讲述内容,选择相应的图片,边进述边展示在泡沫板上。比如: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儿歌图片,开展“今天我当小老师”活动;根据提供的各地特产图片及小朋友在各地游玩的照片,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结束后,泡沫棉线上的“作品”可以保留一天,一来美化环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二来又可为教师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墙壁开展区域活动,既能拓宽活动空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将提供的图片资料进行压膜处理,图片可长期保存。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多维环境,和幼儿共同不断地实践、观察、发现、思考、讨论,我们收获的是感动和惊喜,感动的是幼儿学会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完全意义上解放了手、眼、脑,实现了自主建构,主动学习,惊喜的是幼儿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区域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充满着活力和生趣,要开展好区域活动,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创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持之以恒!

 

  • 【发布时间】2016/1/23 18:10:28
  • 【点击频次】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