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一种尝试

 

【作者】 方倩妮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一种尝试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方倩妮

  【摘 要】 传统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能够在作文教学领域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本文在充分认识生活作文的基础上,提出生活作文的一般教学过程。“生活作文”教学将丰富作文素材的来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写作欲望;作文教学模式;生活作文

  “新课改”尤如一阵春风,吹向了作文界,让沉睡的作文教学,在酣然大睡之后呈现出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阶段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学建议中给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作文教学加强了作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生活作文教学过程
  (一)确定生活化的题目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一个作文题目或是一个作文素材,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作文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学生面对那一个个陌生的题目,根本不知道写什么,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呆板地往下走。“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陈钟梁先生曾经引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来批评传统作文教学命题上存在的这个问题——在云端上跳舞,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出现学生“无事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状况。长此以往,学生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了恐惧的心态,同时对生活的敏感程度以及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在无声之中减弱,消退。因此,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让作文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
  1.作文课上的作文命题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系统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作文课。为了达成作文课上的教学目标,也为了避免学生总是偏向于某一方面写作的弊端,教师可以对作文的题目做适当范围的限制。但是这个限制里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某一个人,某一个物体,某一次活动,某一堂课……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并享受写作的乐趣。
  当然,有时候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某种作文能力,可以采用全命题、半命题或者是话题作文的训练,但是这些命题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写作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物可状,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拟题为《假如我能——》;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以拟“生活带给我的感悟”这样的话题,或是《感受——》;如果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拟题为《我眼中的——》等等。这样的训练,既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即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日常作文训练的命题应由学生自己做主,提倡自由表达
  我们都知道,作文课的训练是一个集中系统的训练,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作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完全可以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拟题,鼓励学生大胆写作,还学生思维的自由。当然,在还学生命题自由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观察生活的角角落落,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杭州经济开发区文海实验小学的顾三川老师,他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学期开学时,顾老师会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和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假期中的生活和感受。因为寒暑假中,学生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或者令他们感动,或者令他们快乐,或者令他们伤心……”写写暑假中的生活与感受,学生能在其中轻松地找到自己想写的内容,而这内容又是学生非常乐于与大家分享的。同时,这也能养成学生主动观察寒暑假生活,积极进行思考感悟的习惯。
  周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作文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一周内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件或者是某个让你感触最深的人,以此作为作文的题材,自拟题目,自由写作。
  日常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拟题,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事、情、理,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同时,训练学生对生活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进而多侧面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独到的真实情感。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抒写生活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注视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很多学生却咬着笔杆子,在生活之外痛苦地挣扎着。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由于学生长期受到传统作文“重写法,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态度”等弊端的影响,失去了对点点滴滴生活的敏感度。大话、空话、假话充斥于学生作文的角角落落。他们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英雄模范人物、伟大父爱母爱……然而,在这种看似强烈的情感背后却只是一片苍白。学生遵从传统作文教学的潜规则,毫无感情地抒发着自己的“大情感”,学生的主体性被置于角落。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里五彩缤纷的生活,比如同学之间的感动、矛盾、误会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比如爸爸妈妈无私的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点点滴滴的疼爱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影响较深的事件,比如汶川地震、济贫救弱等等。关注生活,并强化关注生活的意识,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海洋,作文需要生活的滋润,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生活这片海洋。也唯有在这片海洋中进行写作,学生才会写出自己感情,彰显自己的个性,真正达到内容与思想、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训练观察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尊处优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根本无法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他们表现的是对生活的麻木。有一句话说的好,这世界并不缺乏美的事物,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学生缺的是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于是他们也无法从微小、本质处观察到生活的全貌。学生常常在自己的作文中瞎编乱造,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里面的体会和感受显得“大众化”,缺乏学生个性的思考、创新。
  “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够穿透许多层土壤。在一个岗位上坚持工作的好处就是在一个地方深钻下去,就像打井,一直到发现了水源。这些远远不断的水使我们终生享受不尽。”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一文中指出的,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写作。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个反映。但是这个反映若只是停留在表层,那么恐怕只有泛泛而谈了,所以,写作需要深入。深入的唯一方法就是体验、观察。一旦钻入生活的实质,那么学生的情感、感悟就找到了源泉,并长流不息,写作就成为了学生乐于去表达的事。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切切实实地去体验生活,而不是就着一个大套子,人云亦云。同时,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应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体验与观察中,学生必能看到生活的实质,触发真实的情感,积极思考,有所感悟。
  3.启发学生感悟生活,培养思考生活的能力
  生活带给我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若我们没有用心去感悟,那么生活就像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比如很多学生写母爱。学生常常会写自己生病了,母亲如何艰难地送自己去医院,如何细心地照顾自己。难道母爱只是表现在我们的特殊生病时期吗?母爱无处不在,只是学生却很难从一个细微处感受到母爱。再而,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处于被亲人的爱所包围,他们眼里,亲人们给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在他们的习以为常中,亲情显得多么得微小。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看生活总是存在于表面,总是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王崧舟老师的作文课“亲情测试”通过一次虚拟亲情的丧失,唤醒了学生沉睡多时的亲情意识乃至于整个生命意识。王老师在这么短短的一堂课中,注重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亲情,并让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亲情。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写作肯定不是为了重现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发现生命根本的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发现历史所不曾显现的奇异或者神秘的关联。从而,去看一个亘古不变的题目:我们心灵的前途和我们生命的价值,终归是生命?”学生的写作未尝不是如此?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同时,更少不了对生活的思考、感悟,这是作文的灵魂!
  (三)让评改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的语文教师视作文修改为一件苦差事,此言的确不差。瞧,教师在办公室里精批细改,圈出错别字,画出病句,调整语序……最后还要写上几句评语,还要给出一个等级。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在作文修改上,劳心劳体不说,成效却不多。学生面对教师的批改,在看完作文的等级后,就随手一扔,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最在意的是一个分数。教师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是有苦说不出。
  “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作文批改的一个真实感受,也是大多数教师的心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种全新的评价观念,告诉作文教学评改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让评改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评改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1.自我修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作文的修改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曾经有人向叶圣陶先生请教如何修改作文,他说:“再念,再念,再念。”念的确是修改作文的有用之法。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读自己的文章。在一次次的读中修改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修改标点使用不当等毛病,同时也在一次次的读中整体把握自己的文章有没有恰当地表达了主题,有没有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学生的一次次自我修改,也是学生的一次次自我反思过程,这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
  2.同桌互评
  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时,由于语言、思维定势,很难发现文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同桌互评这个方式能较为有效地解除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学生互评前,提出评改的要求。比如规定修改范围,修改符号和修改标准。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给同桌写评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促进学生评改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从别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提高作文能力。
  3.集体评议
  对于同一个题材或是同一个题目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或是全班进行交流,并选择优秀的文章进行宣读。在集体的交流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每个学生从别人处得到一定的启发,并吸取优秀文章的精华。
  4.教师修改
  学生自改、互改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就要发挥出来,这是写作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选取层次不同的作文进行一定的讲解。在这讲解中,既要重点强调共性存在的问题,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作文,有必要时可以采取面批这个形式帮助学生修改作文。在注重作文质量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兴趣以及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表扬和肯定。
  总而言之,作文评改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同时创造宽松民主的评改氛围,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在评改过程中,让学生吸收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逐渐提高作文的能力,同时,让评改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二、生活作文教学意义
  (一)“生活作文”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单一,它重写作理论、写作技巧、机械训练……这一些的一些,都让学生对写作充满了恐惧心,尤其是学生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写,对此学生束手无策的同时,感到苦不堪言。对于教师而言,亦是。面对很多学生写作上的困难,很多老师很想改变这个现状,可是却又无奈着。“生活作文”教学犹如作文教学的一阵春风,它试图改变作文教学死气沉沉的难堪局面,努力唤醒作文教学的真正魅力,它不失为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二)“生活作文”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和探索
  “生活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关注、观察、体会、思考、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以生活作为文章素材的来源,让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回归生活世界,这与“生活作文”教学的理念相想符合的,所以说,“生活作文”教学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实践和探索。
  (三)“生活作文”教学丰富了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到处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体验、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的素材。比如有家庭生活类的素材,学校生活类的素材,社会生活类的素材,观光生活类的素材,阅读生活类的素材。“生活作文”教学真正意义上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
  (四)“生活作文”教学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生活作文提倡让学生认识并真切地感受到作文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易于写作,并乐于写作。“生活作文”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并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写作中,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 【发布时间】2016/3/22 16:07:45
  • 【点击频次】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