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乔金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甘肃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 乔金玉

 

  【摘 要】 小学是从基础的角度来设置课程,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研究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以及将来的中学阶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沉积的最优秀的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还应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等的方面上进行彻底变革, 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 增加他们的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问。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切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可能诱发学习动机,思维的启迪,激发求知欲。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学生接受和认同的某种结论和原则上, 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认知水平上, 并不关心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引路人与发动者, 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运用好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小到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其本身都有创新性,从选材、立意、选词造句到整篇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饱满的课堂氛围状态之中,让他们感觉这是在和大家一起交流而不是上课。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
  二、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 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 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 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另外, 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 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多思, 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
  1.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 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赞扬。因为,“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 错了也没关系, 不要怕错, 有错马上就改, 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 迈不出第一步。”应鼓励学生多读书, 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爱动脑筋, 即使我们认为是傻问题, 也不要嘲笑他, 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火花。如在学习《劳动的开端》一课时, 学生读完了课文, 明白课文的内容后, 有的学生问: 他那么小就去挑煤, 这不是违反了《劳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吗? 他为什么不去告煤矿老板呢?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去理解, 虽然问得傻, 但是, 这正透视了他们的同情心。由此,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让学生写一篇《我要是他》或《他和我们一样》的读后感。正是由于学生们发现了课文与现实生活的不同, 才能联想、创新, 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提的问题傻了。爱迪生小时候不就曾坐在鸡窝里孵小鸡吗? 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和行为使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所以, 欣赏学生, 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 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大胆去实践。
  2.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千万不要漫不经心, 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 怎么这么笨呀? ”一定要做学生的知音, 让他们觉得很棒。如学《喜鹊》一课时, 有个学生问:“植物的种子喜鹊都爱吃, 人们为什么还说它是益鸟,还喜欢它呢? ”当时有的学生就讥笑他, 可我却耐心地对他说:“什么是植物? 植物的种子是什么? 什么是益鸟? 什么是害虫? 我们一起去查资料。”通过实践, 学生亲自弄明白了问题。对于小学生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是让他们懂得尊重人的道理, 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懂得今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思考。
  3.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头脑没有框框, 上自天文, 下至地理, 什么都会问, 什么都敢问。在他们的头脑中, 老师是“宝典”, 什么都知道, 他们不会顾及你的面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时, 我们不能不懂装懂, 应实事求是。如果你说:“你真爱思考, 老师和你一起去查《百科全书》怎么样? ”“老师和你一起弄明白了一个问题, 真高兴! ”学生一定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遨游。在上《奇怪的鲤鱼溪》一课时, 一个学生提出:“鲤鱼为什么能使河水变清? ”当时我仿佛知道是因为鱼腮的作用, 但不敢肯定。就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不能确定, 课下我们一起查资料好吗? ”课下我们到图书馆找到了答案, 上课时我向同学做了讲解, 他很高兴。同时我向同学们说:“感谢他让我学到了新知识。”此时, 教师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 使学习范围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延伸,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头脑中的问题会不断地涌现, 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知识会不断扩增。
  三、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 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方法, 择准时机, 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1.预习自学中挑疑。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能够自学字词, 读熟课文后, 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 教师要“强制”, 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 可以从不易理解的, 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 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 加以表扬, 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 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2.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 主旨所在, 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 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 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文章的词句或是描写精彩, 或是寓意深刻, 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 是为文章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服务的, 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 内容就会层层推进, 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 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和想象。如《称象》一课, 我引导学生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曹冲称象的关键步骤, 然后抓住“画线”提问:“为什么曹冲把大象赶上船后,沿着水面画了一条线? 为什么装石头要装到画线的位置? 不装石头行不行? 还有其他办法吗? ”其实, 后两个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抓住关键词句提问, 可以使教学内容精练,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而且, 往往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产生奇思妙想, 使思维更加灵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挑矛盾发问、从特殊标点质疑、课后质疑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问。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做填鸭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在读书时思索的内容有深度, 重点突出。同时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会学习, 主动学习, 把握文章的细节以及易于忽视的地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 养成善于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觉悟,使学生的德、体、知、美得到全面发展,使之真正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论文,2015.03.19
  [2] 江阿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3] 旦巴嘉措,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谈

 

  • 【发布时间】2016/3/22 16:47:38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