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者】 王权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怎样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中心学校 王权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那么怎样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一)努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让课堂成为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命成长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在课堂上,事先设计好的教案仅仅是教学的参考,它随时随地会根据学生的感悟与需求发生变化。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案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各段的文字,领略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但有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描写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时写到了整个森林浸在了乳白色的浓雾中,写冬天的景色时又写到了大雪覆盖整个森林,两处描写都把兴安岭的树海写成了白色,是不是太重复了?显得单调?”这不仅是教案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更是我在多次教学中没有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如果解决它,势必会影响到后面段落的学习时间,如果置之不理,就忽视了孩子独特的发现,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安排,与学生来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在对两段进行了再次阅读后,学生重新解读了文章,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有的孩子谈到,夏天乳白色的浓雾给人的感觉是湿润的、凉爽的;而冬天的白雪却带来了寒冷;有的则说,夏天的浓雾是神秘的、飘渺的,冬天的大雪是壮观的;有的说夏天的浓雾形成了一个仙境,冬天的大雪更像一个童话;有的说夏天的雾没有声音,静悄悄的,冬天的雪踩上去软软的,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还有的说,夏天的浓雾是乳白色的像牛奶,而冬天的雪花亮晶晶,像钻石……
  所以说,当阅读成为师生互教互学的一种生命体验时,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时,教学的内容就变得丰富了,学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教案不再是教师和学生的指挥棒,它仅仅只是一个参考,课堂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通过变化满足学生新的学习愿望,通过变化,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变化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发挥其智能优势。
  每个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会形成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又由于个人爱好、兴趣、气质、智能的不同,在学习中的体验和表达也各不相同。
  同样的一段文字,反应在不同的孩子头脑中,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能是一首短诗;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生活,还可能是一段流动的影片。这些不同的反应,也带来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优美的文字,有些孩子愿意高声诵读,通过读表达来表达理解;有的孩子会拿起画笔,寥寥几笔,文与图巧妙结合,文趣盎然;有的孩子会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再创造;有的孩子愿意演一演,通过形体展示对文字的理解;还有的孩子会默默凝思,在内心深处反复品味;更有的孩子愿意唱一唱,以歌抒怀……教师要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选择,因为孩子的行为虽然代表个体,但他的行为是在集体中实施的。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在课堂上的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听优美的歌曲、观赏精美的图画、欣赏富有个性的演出、品味饱含激情地朗读……在这种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和想像被激活了。
  (三)尊重差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阅读成为乐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词语理解会各不相同。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关于“抽”字的理解,有的孩子认为用“抽”还是用“长”无所谓;有的孩子认为用“抽”字是为了避免与后面的“长出嫩绿的叶子”的“长”字重复;而有的孩子则认为“抽”字表现出了树木旺盛的生命力,迫不及待要看看周围的世界。应该说,最后一类孩子答案与老师的想法最为吻合,语感也很好,他们品到了语言中的精华。那么,是不是说前两类的孩子语感差呢?就一定要说他们的认识有问题呢?我认为不是这样,字典中关于“抽”字的解释就是“长出”,孩子的理解没有错误。我们应该尊重这种理解上的差异,要把孩子看作是孩子。他们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于他们,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这时,不妨让他们做做抽的动作,体会词的含义。做完动作,有的孩子说,抽比长要快;有的说,抽给人感觉枝条就像校门口的喷泉那样自下而上有力而迅速……不用老师连篇累牍地讲解,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用词的精妙之处。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品评词句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从中可以看出,只有教师建立新的学生观,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人,认识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尊重他们在发展中的不完善,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才能激发他们在阅读中主动交流,袒露心扉。否则,孩子就会去揣摩老师心里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长此以往,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兴趣,更为可怕的是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察言观色者,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把目光从对课程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学生有了发展个人能力、智慧的内需,才会主动求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自己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用自己的感受去评点学生的对错,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最后,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体验的独特性、表达方式的个性化,理解文章的差异性,让他们在自我展示的快乐中,体会成功,激发阅读的兴趣。

 

  • 【发布时间】2016/3/22 16:48:15
  • 【点击频次】244